海口以“双创”为抓手 推动城市治理水平和市民文明程度同步提升
海口以“双创”为抓手,推动城市治理水平和市民文明程度同步提升
一座城的“内外兼修”
■ 本报记者 计思佳
今年6月15日,国家旅游局发布全国“四个一批”旅游志愿服务榜单,海口假日海滩志愿服务队脱颖而出,获评全国“先锋组织”。
假日海滩志愿服务队成立于2015年。让服务队负责人李胜卫欣喜的是,“双创”已经成为了一种动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每一个海口市民。“起初队员以假日海滩公司员工为主,后来开始从社会招募志愿者,目前队员约200名。仅去年就帮助走失儿童、老人500多人次找到家人。”
2015年7月,海口启动“双创”,力争用3年时间捧回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两块招牌。
文明是城市“综合素质”的反映。“双创”,是海口实现城市发展从“蹄疾”到“步稳”的转变;从追求速度到提升城市品质的转身;从“城市病”高发到蜕变为全国最好城市之一的必要途径。
凝心聚力、干部带头、全民参与。700多个日夜过去,在这场力度空前、投入巨大的全民大行动中,海口发生着一系列更新和蝶变:既扮靓城市“面子”,又夯实城市“里子”,内外兼修,创新机制,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升,重塑了城市的文明形象。
“双创”
重塑文明形象 提升幸福指数
海口在变——这不仅是本地人的体会,也是“候鸟”和游客的切身感受。
坑洼的背街小巷被修得干净平整、金盘夜市的美食丰富又卫生,擦鞋、理发、购物都能在“15分钟便民生活圈”解决,夏天老鼠、蟑螂在家“游街”的情况基本绝迹……对于海口吉兴雅苑的业主们来说,“双创”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舒心、便利。
“退休后,我隔三差五就来海口玩帆板。海口现在变得干净、整洁,以前的垃圾死角都看不到了。”来自上海的“候鸟”老人刘春阳说,海口越来越有大城市的感觉。
变化不止于此。除了城市“面子”的改变,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民生工程的上马,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海口也在不断夯实城市“里子”,提升城市品质,让市民越来越有获得感。
家住海口港爱路的范葭红说,今年春节过得特别舒心。“一是因为菜篮子平价超市开到了家门口,买菜便宜又新鲜。二是免费参加了海口群艺馆的琼剧培训,让退休生活更加充实。”
海口市市长倪强说,夯实城市“里子”,离不开对民生的关切。“双创”期间,海口投向民生支出的资金占财政支出的75%。2016年,海口启动“双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56个,年度投资达到20.2亿元。改造市政道路21条、小街小巷1576条;升级改造农贸市场42个,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40处、特色餐饮街(区)10条,建设街道综合文化站21个。
“文明入民心,城市更美丽”。街巷变靓了,马路洁净了,秩序规范了,市民文明素质提升了……这,就是海口“双创”带来的巨变。“双创”,提升了城市颜值。
海口入选2016年全国9个幸福城市之一。“让百姓真正获益,政府才能得到掌声。”海南社科专家詹长智评价说,“中国幸福城市”就是海口市民颁发给政府的“奖状”。
创新
理顺管理机制 雕刻文明细节
目前,海口市“创卫”工作已通过国家爱卫会综合评审和公示;“创文”连续两年在全国参评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二,“双创”成果颇丰。
然而,基础设施欠账多、市容环境需整治、管理体系不完善、文明素质待提升……两年前,海口各种软硬件落后,很多人都对“双创”信心不足,甚至觉得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海口奋起直追,华丽蜕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总结起来,就是真干苦干科学干。”省委常委、海口市委书记张琦说,所谓科学干就是下“绣花”功夫,创新管理机制,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双创”对应的都是硬指标,城市治理管理中的各种“疑难杂症”“硬骨头”都不容回避。但由于部门间沟通不顺畅,很多硬骨头,谁也不愿意啃。
“过去,海口街头卫生、马路和人行道垃圾归环卫管,绿化带垃圾归园林局管,下水道归市政部门管,公交场站小广告、果皮箱归公交部门管……”海口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双创”工作指挥部指挥长吴川祝举例说,以前由于“九龙治水”,部门间相互推诿,连条马路都扫不干净。
“双创”后,海口施行环卫一体化,并创新引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层层倒逼,明确考核,不达标准的公司将出局。现在干净靓丽的街道已成为海口最美的风景。
为打破部门藩篱,海口“12345”政府服务热线全新升级,成为串起各部门工作的“指挥棒”“绣花针”。热线接到市民诉求,多部门联动协作,纪委和组织部门加强监督考核问责,30分钟响应处置。
“现在,市民只需要记住一个号码,就能解决一切诉求。”海口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宋佐说,自从“12345”热线让各部门实现互联互通后,市政市容委下辖的各个部门就可以专心处理案件,提高了办事效率,也让市民的诉求更快得到解决。
为打造“双创”升级版,海口向“国家队”借智借力,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携手开启城市更新工作。
交通优化、棚户改造、水体治理、城市增绿、文化复兴……城市更新涉及7大方面,每项都直指城市“顽疾”,将使海口的建设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贴心
传递文明“温度” 打造暖心之城
“双创”收一时成效不难,难在久久为功。
何为治本之策?海口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忠云说,城市文明创建离不开市民的广泛参与。“要把‘双创’内化为市民的自觉行动,让人人成为‘双创’风景。”
在椰城,处处可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乐善好施、互帮互助的文明新风。这,也更加夯实了城市的“里子”。
3天来回,一共12趟,车上备好口香糖、清凉油,不断提醒考生有没有带文具和准考证。今年高考,海口爱心志愿者司机吴全平连续第8年加入了爱心送考的队伍。
在海口火车东站,志愿者会帮市民搬行李,教老人操作自助购票机,天冷时送上热腾腾的姜茶。
社区、车站、学校、医院……海口市民发现这些“红马甲”的身影无处不在。
目前,海口各类注册志愿者团队3203支,实名注册志愿者26万人,志愿服务总时长超713万小时。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海口一张靓丽的名片。
除了志愿服务传递出的温暖,不断涌现出的凡人善举也擦亮了海口的城市底色。公交车司机林达驾车抓劫匪,农家饭店女老板薛小兰连续6年免费为环卫工人送茶水,风雨中为丢失井盖站岗的海口“井盖叔”引发全城温暖寻找。
“双创”在改变城市“容颜”的同时,还在改变每个人的行为。崇德向善,传递着文明“温度”,打造了暖心之城,让这座滨海城市有了更深层次的美。
(本报海口6月20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