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过节啦,这一天我们讲自己
11月8日,海南日报摄影记者苏晓杰(右)在白沙黎族自治县打安镇田表村一养猪场采访。海南日报记者 刘笑非 摄
11月8日,南国都市报记者黄婷(左)在采访海口海垦街道滨濂北社区居委会吴和忠主任(右)。南国都市报记者 陈卫东 摄
11月8日,南海网记者庄晓珊(右)在万宁市北大镇东兴居采访基层党员。 南海网记者 刘洋 摄
11月8日,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实验室,海南日报记者陈蔚林(左二)在采访江行玉教授团队的科研成果情况。海南日报记者 李英挺 摄
11月8日,海南日报记者郭畅(右)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镇加丁村采访致富带头人许环雄。通讯员 朱德权 摄
【海南日报】 编者的话
我们的闪光灯总是对着别人闪耀,我们的笔触总是为别人流淌才情。我们,总是记录着,在幕后忙碌着。
现在,我们要走到“舞台”上,我们要写写我们自己,因为11月8日是中国记者节,我们的节日。
为庆祝这一节日,同时为落实省委关于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部署,我们从海南日报报业集团中选取5位记者,记录他们在记者节这一天的采访活动。
这一天,依然在忙碌,来不及歇息,还像往常一样,下乡村、走企业、进校园。只不过,多了些节日的欢乐,多了份前行的动力,更多了份责任和担当。记者,永远在路上。
海南日报摄影记者苏晓杰在山路上奔波
“春节都在外采访,何况记者节!”
■ 海南日报记者 刘笑非
11月8日早上8时30分,小雨里穿过上班的车流,海南日报社摄影记者苏晓杰开始往3个多小时车程之外的白沙黎族自治县出发。
赶路、拍摄、整理、传片、再赶路,来回的奔波对于55岁的苏晓杰来说都是家常便饭。但在今天,一路的舟车劳顿有些不同的意义。今天,是中国第18个记者节,是属于他的节日。
“春节都在外采访呢,何况记者节!”苏晓杰打趣道,能出一张好片子,今天这个节日过得就算圆满了。
苏晓杰今天的采访对象,是党的十九大代表、白沙打安镇田表村党支部书记羊风极。没赶巧,快到白沙时电话来了:羊风极已经赶往海口,参加省里组织的十九大精神宣讲会,今天的采访只好取消。
“来都来了,不能空手回去,咱们到党代表的村里看看去。”一边给同行的记者打气,苏晓杰又一边说着赶到村里该拍些什么,脸上依旧带着笑。
与苏晓杰相熟的同事、同行乃至采访对象,都知道他有个亲切的外号叫“大舅”,源自他总是乐呵呵的性子,也道出他总是能“自来熟”的采访本事。
到达田表村时,天还下着小雨,灰蒙蒙的村子让经验老道的苏晓杰也有些发愁。“羊书记不在,麻烦你们白跑一趟了。”田表村党支部副书记黄有川有些不好意思。
“哪里的话!村里有没有发展比较好的产业,咱们看看去!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了村子才能兴嘛!”“大舅”轻松的语气打破了隔阂,黄有川想了想便拉着他去看村里的养猪场。一路上两人交流不断,倒像是认识许久的朋友。
“羊书记回来后,好多想法呢!火龙果、紫玉淮山,都是适合村里发展的产业,十九大报告里还说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咱们村里的合作社发展得可好了!”打开了话匣子的黄有川,介绍起了羊风极回村后的种种规划,对于十九大报告里画出的蓝图,他充满着期待。
苏晓杰在拍摄之余也没闲着,跟养猪场负责人攀谈几句,一条新闻线索就来了。“黄书记,火龙果收获的时候可别忘了告诉我,红彤彤的,拍出来好看得很!”半只脚还踩在泥里,苏晓杰就跟黄有川约起了下次的采访:“到时候,咱来拍拍看得见的乡村振兴!”
小雨依旧没停,回程的路上经过云雾缭绕的九架岭,苏晓杰停下车拿起相机,对着群山美景又按下了快门。
“今天是记者节啊,这张风景,就算犒劳了。”爬上高处,苏晓杰忘了自己疼了许久的腰,忘了奔波一天的劳累。举起相机,他是一名摄影记者;放下相机,他是“大舅”。记录村庄的变化,是他送给自己的礼物。 (海南日报牙叉11月8日电)
做好报道,是献给自己的最好节日礼物
不需要鲜花,要“青春锤炼”
■ 海南日报记者 郭畅
11月8日6时58分,闹钟还有两分钟才会响起,但“生物钟”自觉地将我从睡梦中叫醒。
今天是第18个中国记者节,一个属于自己的节日。此刻的我,身处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在记者站简单洗漱后,换上了那双沾满泥土的运动鞋,准备前往湾岭镇加丁村采访“十九大精神进农村”的相关新闻。
记得今年生日那天,自己也是同样打扮,没有来得及吃一块庆祝蛋糕,就驱车到琼中最偏远的吊罗山乡采访,回到宿舍已是夜里10时。想到这里,突然回忆起同行说过的一句话:“大家看见我们时,我们在报纸上;大家看不见我们时,我们在路上。”
7时30分,出门的一刻,我收到了妈妈的短信:“宝贝节日快乐,你是妈妈的骄傲,过段时间妈妈就去海南看你。”看完短信,心里很温暖,却又涌上阵阵酸意。我在北方城市里长大,如今却一头扎进大山深处,当一名驻站记者。这难免有些孤独,但为了做一名优秀驻站记者,我选择用“信念”战胜“孤独”。
进入11月,海南中部山区雨水多、雾气重。一路开着汽车双闪灯,我终于在8时20分抵达加丁村。见过驻村第一书记秦家越,他说:“村里的党员干部近期一直在学习十九大精神,怎么能让十九大精神更好地在村里落地生根,小郭记者,你见多识广,你也要给我们提些建议啊。”
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扶贫的内容,我已牢记在心。于是我结合自己的理解,给他说了些建议。
“有些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脱贫了,我不断鼓励他们要学习十九大精神: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同样,大家脱贫后也不能松懈。”秦家越说,村民许环雄就是一个正面例子,他发展养猪业不仅脱贫了,还成了致富带头人。
走!我们去他家的猪舍瞧瞧。10时30分,踩着泥泞,寻着“猪粪味”,我们见到了正在喂猪的许环雄。“您还是别进来了,猪粪还没来得及清理,太臭了,先去家里坐坐吧。”许环雄对我说。
听完这话,我打趣地说:“我哪有那么娇气!你千万不要把我当成客人,我去过大大小小的猪舍几十家呢!党的十九大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少不了像你这样勤劳肯干的致富带头人,我要多了解你。”
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做出的一个新的战略部署,亿万农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都充满期待。而我,也应该继续将山区群众的期盼声传播出去,将他们脱贫故事报道好。
采访结束,离开加丁村已是中午12时,在街边吃个快餐,我就得回到记者站梳理采访内容、写稿,联系下一个需要采访的贫困村。
转眼间,在海南中部贫困山区驻站已有460余天。23岁的我,和同龄人一样,喜欢一切美好事物,但也更期待在基层得到“青春锤炼”,选择了这份职业,就要以崇敬与热血挑起肩上的责任与担当。
这个节日,不需要鲜花与掌声,做好“十九大精神进农村”新闻报道,便是今天献给自己最好的礼物。
(海南日报营根11月8日电)
不忘初心,永远在路上
写出有温度的新闻
■ 南国都市报记者 黄婷
11月8日早上8时,驱车在海口市龙昆南路缓慢行驶,看着前面排成长龙的车流,却并不着急——塞车、绕路、耗时,已是采访路上的家常便饭。
细雨落在车窗上,一丝冷风挤进,不禁打了个寒颤。“一场秋雨一场寒”,4岁半的儿子被鼻炎折腾了1个多月,昨天又因肠胃炎呕吐,旧病未去,新病又来,离家时,小家伙近乎绝望地喊着“妈妈不要上班”,想到此一丝伤感袭来。
雨天路滑,一个多小时后,终于到达离家14公里的采访目的地——海口市龙华区海垦街道滨濂北社区居委会。看到摄影记者陈卫东大哥早已在居委会等待,我提醒自己打起精神投入工作。
今天,社区干部和工作人员畅谈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心得体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采访中,几乎每个人都会以此激励自己。“还好这次暴雨对海口影响不大,我们已经做好准备,随时转移困难群众。”多年的工作经验让社区主任吴和忠习惯于未雨绸缪。对于这位投入社区工作19年的社区干部来说,社区的发展、建设,居民的安危、福祉,就是他的初心。
28岁的社区工作人员柯维宏看着窗外的雨有些着急,他不停刷着手机上的工作清单,祈祷雨快些停。“电线杆上的垃圾要清理,阴天没法进行。”从柯维宏急促的语气,我读出一个年轻社区工作人员服务社区居民的初心,这个刚刚成为预备党员的小伙说,他会争取早日成为一名正式党员。
一个又一个“初心”凝聚在一起,造就了如今美丽和谐的滨濂北社区。
近3个小时的采访终于结束,回家的路上,我扪心自问,“作为一名记者,你的初心又是什么?”“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著名新闻人普利策的名言再次敲打着我的心。我告诉自己,在信息喷涌的新媒体时代,继续坚守在“瞭望者”的岗位上,尽自己的能力去记录生活,写出有温度的新闻。
回到家,停下车,手机里跳出一堆记者节祝福信息,“11月8日”,看到日期,我笑了——
9年前的今天,我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8年前的今天,我过了入行以来第一个记者节;
以后的每个今天,我要一如既往地走在采访的路上。
(南国都市报海口11月8日讯)
记者节寻访象牙塔里的“泥腿子”专家
渴望讲泥土芬芳的故事
■ 海南日报记者 陈蔚林
如果没有手机里不断闪烁的记者节祝福信息,我几乎忘了今天是属于自己的节日。
翻开随身携带的采访本,密集的日程安排里没有“庆祝”这一项,只有“党的十九大精神”这个关键词贯穿其中。
10时许,才从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蒋玉的课堂里走出来,还在回味她以“十九大报告中的新时代与新青年”为题给本科学生作的宣讲报告,我的鞋子就已经沾上了湿滑的红土。在蒙蒙细雨中,我来到海南大学农科基地里。该校教授吴友根正带着学生为基地里的油茶修剪枝桠。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定位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在我们热带农林学院引发热烈反响。”吴友根一边为油茶“减负”,一边给我介绍:这几年,他们把高产栽培技术逐渐推广开后,海南油茶的产量翻了几番。 另一位教授阮云泽则告诉我,当前,海大已经将科技小院建到了乐东、临高、琼海等3个市县的产业集中地,既能为海大学生提供科研实践基地,又能为周边农户特别是贫困户提供免费的种植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很受欢迎,“要说十九大报告啊,我们早就不止是读,而是‘干’起来了!”
实验室就在不远处的江行玉教授看到我来,也拿出了自己培育的耐盐蔬菜:“海南台风多发,海水倒灌现象年年都有。根据传统栽培技术,高含盐量海水倒灌农田5至10年时间不能进行农业生产,而我们培育的耐盐作物却打破了这个定论……”
在和几位教授的交流中,新闻点一个接着一个迸发出来。由于时间紧,我一边记录一边“贪心”地约了进一步采访的时间,想把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故事说给更多人听。
离开海大时,天早就黑透了,不知不觉我竟在这里工作了近10个小时,算上回去写稿的时间,今年的记者节又过不成了。然而,此刻的我却有满满的收获、满心的感动:这座看似“不接地气”的象牙塔里,还藏着多少“泥腿子”专家?他们同农民一样脚踩黄土背朝天,为乡村振兴作着不为人知的努力。(海南日报海口11月8日讯)
即便前方雨骤风急,我们依然有澄澈的初心
你好,我的第一个记者节
■ 南海网记者 庄晓珊
11月8日是记者节,但我却要从11月7日开始说起。
11月7日下午5时,当我还在潜心修改冬季网媒行稿件时,急促的手机铃声突然响起,紧急采访任务来了:现在出发去万宁采访“党徽哥”,当晚传回视频。心里咯噔一下,却来不及多想,急忙将修改一半的稿子保存,背起书包赶往单位。
当天,万宁市普降大暴雨,该市北大镇东兴居“党徽哥”陈斌紧急转移八旬老人的消息迅速刷爆海南微信朋友圈,引发网友纷纷留言点赞。
坐在赶往万宁的车上,脑袋里疯狂思索着采访提纲和视频思路,但总感觉脑子一片空白。手机那头,就读高三的妹妹因为身体不适请假回家。她在回家路上,我在采访路上,想着她难受的样子,伴随着打在车窗上的雨点,难忍的酸楚就要袭来。
“今晚剪片能来得及吗?”同事在一旁问我,酸楚瞬间咽回肚里,开始整理思路准备接下来的采访。当晚路况不好,当我们赶到万宁东兴居时,已经晚上10时,所幸采访顺利结束,晚11时50分左右,视频剪辑完毕。奈何网速不好,传回网编时眼前的传输进度仿佛比蜗牛还慢。当电脑显示文件发送成功时,我看了一眼手机,时间正好停在2017年11月8日凌晨0时,我迎来了自己成为正式记者的第一个记者节,“记者节快乐。”我在心里对自己说。
8日上午,带着“探访‘党徽哥’及他所在的党委如何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发挥基层党组织先锋模范作用”的采访主题,我和同事刘洋、陈元能再次前往东兴居。
“身为一名共产党员,危急时刻就要挺身而出。”“党徽哥”陈斌接受采访时,他的眉宇中透着一股坚毅。
中午,采访结束。在赶回海口时,天色阴沉,雨点敲打着车窗,我却没有来时的紧张和不安。“记者,记着,我们永远在路上。”想到这里,我心里顿感充实。
2017年11月8日,你好!我的第一个记者节。(南海网海口11月8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