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海南大学社会服务助力地方发展
海南大学立足地方特色,建立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积极服务社会
在“智力引擎”的轰鸣中助力地方发展
【 海南日报 】记者 周元 通讯员 谭勇
“今年虽然是油茶的‘小年’,但有了海南大学专家的指导,一株平均结果60斤,和丰年差不多哩。”谈到今年的收成,琼海恒翠油茶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庞义精笑呵呵地说。以前由于不懂管理,合作社种的1000亩油茶“大小年”非常明显,“小年”一株才结果10来斤,打击了大家种油茶的积极性。解决了“大小年”问题,今年合作社增收约250万元,准备明年再扩大200亩种植面积。
得益于去年海南大学与琼海开展校市合作,推广油茶高产优质配套栽培关键技术,许多种植户和庞义精一样尝到了甜头,纷纷计划扩大油茶种植面积。省政府办公厅今年下发了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油茶也是其中的重点油料树种之一。
助力油茶产业发展,只是海南大学服务地方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学校着眼海南发展建设的重大需求,立足海南区位和资源优势,发挥高校所长,积极驱动“智力引擎”。
立足海南发挥优势
“社会服务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一所大学能否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和空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对大学的认可和支持程度。不断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是大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和需要。”海南大学副校长胡新文说。
学校以科研创新平台和人才资源优势为依托,建立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服务海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在热带作物育种与栽培的利用、热带海洋珍稀水产品的繁育、热带生物资源的利用、绿色功能材料的开发应用、海洋通信和旅游信息化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
比如,通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方斑东风螺无公害养殖关键技术示范与推广”,扩大海南方斑东风螺养殖规模,年产量达6000吨,产值4.8亿元,带动就业人数3000人,促进方斑东风螺养殖成为我省贝类养殖第一大产业。
在人文科学领域,学校顺应国家南海战略研究需求,成立了海南省南海法律研究中心;针对海南社会文化发展需求,开展海南历史文化研究,着力推动海南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联合成立了海南低碳经济政策与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研究院,承担多项相关产业发展研究课题。近三年,学校7位教师单独或合作向中国法学会、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等部门提交研究报告32个被采用,为政府部门作出决策提供咨询。
此外,学校还与中航特玻、英利等大型企业组建了校企战略合作联盟,启动一批实质性研究和技术开发项目,社会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创新形式多重保障
每年冬季瓜菜开种前,都是海南大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教师范咏梅最忙的时候。她已经连续三年到乐东各乡镇轮流培训当地农民,传授冬季瓜菜病虫害防治、农药使用等技术。
“当地农民以往习惯打‘保险药’,不管有没有病虫害,隔段时间都喷一下。现在教农民判断冬季瓜菜的常见病,对症施药,大大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尽管下乡路途远、太阳烈,但范咏梅的语气中充满了欣慰。
为了与地方发展的具体需求更好对接,海南大学目前已与昌江、儋州等6个市县开展了市(县)校合作,实施了一批服务地方的合作项目,取得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此基础上,学校创新方式,积极开展二级学院“一院一市(县)”以及“一师一点”特色服务,越来越多老师像范咏梅一样活跃在全省各市县、乡镇的服务点上。
为了让社会服务更可持续,学校近年来不断完善保障机制。从2013年开始,学校每年安排300万-500万元不等的社会服务专项资金,以科研项目的方式给予支持。
今年,学校还开始尝试对社会服务工作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将社会服务纳入教师的工作考核。农学院教师江行玉和他的团队去年参加了文昌海水倒灌地的土壤改良项目,在铺前、罗豆租种了18亩倒灌地进行耐盐作物栽培试验,取得了较好成效。
海南大学创新社会服务工作的步伐还在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