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化遗产需要活态传承
据海南日报客户端报道,3月19日,三亚市群众艺术馆新馆正式开馆,新馆设有音乐、舞蹈、戏曲等排练室及各门类培训教室。该市群艺馆将启动文化传习活动,免费接受市民游客报名参与各类文化体验活动。
根据报道,待设施配套后,该馆所有门类培训课室将完全免费面向市民游客开放。文化传习活动,近年来在各地逐渐成为一股潮流,也成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死回生”的极佳载体。三亚市群众艺术馆能够启动文化传习活动,实属有心,不但是市民游客之幸,也是文化艺术传承之幸。
承载着历史记忆,延续着文化血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珍视与追捧。在我省,海南黎锦技艺已经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制陶、黎族三月三节日、崖州民歌等一大批非遗项目,也进入了国家和省市级非遗保护名录。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如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散落于民间的技艺、书写在古籍里的内容活起来,服务于大众革故鼎新的精神文化需求,不让文化遗产变成“文化遗憾”。
回归生活是最好的保护,接轨现代是最好的传承。活鱼要在水里看,给你一本硬邦邦的民歌集,谁都难以感兴趣,当你真正和黎族歌手在一起,融入歌声时,民歌的魅力才能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文化遗产,其保护决不是放在博物馆保存,而是要保存其固有的生命活力,通过保护促进传承,在传承中得到保护。非遗源于生活,只有与时俱进地融入现代社会,才能“活”得更滋润。
在文化传习、文化体验活动中,居民、游客可以拿起织机,亲手织一织黎锦,可以唱上几嗓,学一学手眼身法步,有恒心能坚持的,还可以全面掌握技艺,成为非遗传承者。这样的活动就让各类文化艺术真正活了起来,它们不再是书籍中枯燥单调的描述,而成为子孙后代们可触摸可玩味的精神家园。在合理开发利用、保持原生态的前提下,文化体验也显而易见能成为旅游业极具想象空间和发展潜力的增长点。在为游客提供难得的感受本地特色文化的同时,这不仅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也能为非物质文化资源本身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平台。
百姓是否有机会享受到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不仅关系到他们的精神生活质量,甚至会影响到后代的全面发展。如今,省内一些市县文化艺术场馆逐渐升级,硬件设施的短板正在补齐,决策者和管理者们需要实现从“建得好”到“管得好”的跨越,而这几个字实践起来并不轻松。如何避免重蹈老一代的文化宫、群艺馆、少年宫大多冷冷清清、缺乏活力的覆辙,如何让人们重新走进这些场馆,真正感受到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让公共财政的每一分钱都花得更有效率,是新形势下必须思考的问题。只有解决了管的问题,让文化活起来,文化场馆才能承担起自己塑造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的使命。(袁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