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居民守着“菜篮子”却吃着高价菜
2月24日,居民在振兴市场挑选蔬菜 记者 黄晓慧摄
作为重要蔬菜基地的海南省,菜价却比北上广还贵,政府尽管频频出招抑价,却收效甚微。有关人士表示,这跟流通环节上政府调控能力弱有关。政府补贴存在大量冒领,公益性菜市场也没发挥应有作用。目前,让老百姓吃上便宜菜已经写进省政府的工作报告,被视作针对高菜价的“最强硬表态”。
菜价为啥这样高
“菜心平时三四块钱一斤,过年这几天5块钱一斤,还没商量。”春节期间,家住海口市府城的柯先生不禁抱怨。
去年12月,海口市市场上菜心、地瓜叶等12种叶菜价格居高不下。元旦后,海口市采取了增产3700亩、定点平价销售等举措,并在2月组织供应6160吨平价菜,确保春节期间的市民需求。但到了春节,守着菜篮子的海口市市民,买菜时仍觉得价格贵。
海口市菜价有多贵?在不久前召开的海南省两会上,海南省商务厅厅长叶章和坦言:过去几年海南的抑制菜价措施成效不明显,老百姓常吃菜比北上广均价高出50%甚至一倍。
记者前往海府一横路的振兴市场,在菜价公示牌上看到:小白菜1.6元/斤,油麦菜、生菜是2元/斤,但韭菜、四季豆、茄子等北调的蔬菜仍维持在5元/斤的高位。
价格偏高,有自然灾害造成减产的原因。记者来到海口市云龙镇角布村的田间,菜农郑跃民正看着地里长不大的青椒,一筹莫展。“前段时间天气寒了太久,青椒长不起来,没的收。一年忙到头,也就农历11月到来年3月能种点瓜菜,挣点钱。干农活看天吃饭,赶上突然降温,蔬菜就长不大、产量低。过了春节,也卖不上什么价,风险太大。”
为啥不提高御寒能力呢?郑跃民说,镇政府一直号召村民搭大棚,但没几个人响应,“一场台风下来,大棚全毁了。平常维修大棚还要钱,算算成本,不值当。”
海口市农业局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海口市常年蔬菜基地达到5.1万亩,其中2011年—2014年新建蔬菜大棚2900亩。一些蔬菜基地受去年7月、9月两次强台风灾损毁,仍在维修及备耕。全市常年蔬菜基地实际种植率约85%,冬季种植叶菜的基地则更少。预计全市今年共生产蔬菜28万吨,市场自给率71%。
海口市农业局种植业处分析,除气候恶劣、基地损毁、劳动力减少等原因外,菜价高还有其他原因:“每年冬季,内地不少‘候鸟’人群入住海口。外来人口骤增,对蔬菜的需求量增大,致使菜价居高不下。海口农贸市场几乎都是企业承建,租金较高。本地菜农自种蔬菜,要经多次批发环节才到农贸市场销售,消费者感觉市场菜价贵,但种菜者实际所得并不多。”
另外,海南在蔬菜上的“贸易顺差”,也加剧了本地人“菜少价贵”的感受。日前召开的海南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披露,2014年海南全省冬季瓜菜总产量达465万吨,出岛量332万吨,占比超过70%。海南冬季北调的豆角、苦瓜、尖椒、茄子等主要菜品,生产基地直接对准岛外市场,只有少部分流入本地市场,而且“内销”价格并不低。“统计显示,海南菜在海南本地也不便宜,相对于运出岛外的海南本地菜也只便宜了20%至30%”。
大棚建设补贴大量冒领,平价菜店惨淡退市
近年来,无论海南省还是海口市,都采取了多项应对高菜价的举措。2012年,海南省力推“菜篮子”工程,按每人一天一斤菜的标准新建3万亩常年蔬菜基地;2013年初,海口市实施平抑菜价11条举措;2013年底,海口建成4个公益性蔬菜批发市场……
海南两会上,叶章和表示,菜价高的一个主要根源,是流通环节上政府调控能力弱。
据了解,全省已建成的常年蔬菜基地13万亩中,投入生产的仅为8万多亩,使用率六成多,而充分发挥效益的仅三成。去年7月,海南省审计部门对11个市县2011年至2013年度财政补贴大棚建设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发现大量违规冒领、骗取补贴资金的情况,121个大棚不是损毁就是闲置。
有关人士表示,一些市县在建设常年蔬菜基地时,只管搭大棚,建起来后怎么管理、如何提高效益,却极少过问,出现了“种菜的拿不着补贴,拿补贴的不种菜”的不公现象。而在销售环节,曾经火了一阵的平价菜店、平价流动菜车等,也因运营成本高、管理不善、缺乏配套支持等原因,渐渐惨淡退市。
在走访几个免摊位费、入场费的公益性蔬菜批发市场后,记者发现,菜价虽比农贸市场、马路市场的便宜,但门庭冷清。菜品单一、选址偏僻、交通不便、只批发不零售、缺乏规范管理等多重因素,导致公益性蔬菜批发市场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海南的物价偏高,这是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有客观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我们作风不实,缺乏深入研究,缺乏管用可靠、执行到底的措施。”去年12月15日,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在主持座谈会时表示。
把吃上便宜菜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坚决把过高的菜价降下来,真正让老百姓吃上放心菜、便宜菜。”写入了2015年省政府工作报告的抑制菜价举措,被视为海南有史以来针对高菜价的“最强硬表态”。
去年12月以来,为应对高菜价,海口市政府组织了密集的调研和座谈会商讨,建立“菜篮子”工程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就是要让菜价回到合理区间,扩大本地叶菜的生产规模;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降低生产和流通成本;引进并扶持龙头企业;加大设施农业的投入,本地生产、本地直销;对低收入群体、困难群体和菜农给予补贴,平衡好市民和菜农的利益。”海口市市长倪强表示。
海口市农业局提出了“加强引导和扶持、提高现有蔬菜基地生产能力”的建议。“对近年政府扶持建设的常年蔬菜基地,要加大投资,完善基地道路建设和运输车辆、水电、排灌水系统、包装车间、田头小冷库等配备设施的建设,配备运输车辆、农业机械、产品检测等仪器设备,使基地蔬菜生产真正达到安全与高效”。
同时,积极引导并鼓励有实力、有技术、懂管理、会经营的企业加入到蔬菜种植产业中来,将以家庭为主的种植户组织起来,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规模化安全生产,以降低成本与市场风险。每年安排农业贷款担保资金,帮助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贷款发展蔬菜产业,建立起“菜篮子”生产贷款担保机制。
叶章和认为,在流通环节解决菜价高的当务之急,就是要与岛外蔬菜的产地挂起钩来,减少流通环节。岛外蔬菜从产地来,直接到市县的各个批发市场,不一定都经过南北蔬菜批发市场。蔬菜批发市场既要保持适度竞争,又要阻止无序竞争。
有关专家建议,政府可以通过市场调节实现价格调控,菜价高时,从外地调入相应的蔬菜产品;本地蔬菜滞销时,给菜农一定价格补贴。澄迈县的果蔬运销商林先生认为,政府应首先保障岛内蔬菜的供应,然后才是有计划地外运,不能盲目地南菜北调。任何扶持和补贴资金,都要有严格的监督机制,真正落到实处。(本报记者 黄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