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江东新区高品质饮用水水厂项目工地热火朝天
记者 习霁鸿 通讯员 郝尉淞
从海口市区一路开往江东新区,明显能听到车窗两旁的风声越来越大。
1月10日下午,海口气温10℃,站在江东新区高品质饮用水水厂项目工地上,寒风吹得人直打哆嗦。但眼前的施工场景却又叫人内心沸腾——各种机械轰隆作响,渣土车运输来来往往,上百名工人“卯”在自己的工位上,打桩、制钢筋笼、下钢筋笼……热火朝天的工地上,说话都靠扯着嗓子喊。
江东新区高品质饮用水水厂是国内首个下沉式自来水厂,总体设计规模为日供水40万立方米,于2020年6月18日启动建设,预计今年底完工。“项目总共要打5861个灌注桩,目前我们正加班加点,工人们轮班倒,已经打下近2500个。”项目施工单位、中交一航局江东水厂项目总工程师王小磊指着眼前一片约1万平方米的地块说:“面上看不见,实际上这片地下藏着五六百根桩。”
在一座旋挖钻机旁,穿着雨靴的刘海茂正踩在泥巴上,往新的成孔里慢慢放测绳。工地目前有10台旋挖钻机在打桩,他和工友就负责其中一台。每当机器打出新孔,他就需要和工友一起复测孔的深度,确保精准。
刘海茂是广东人,一个多月前刚刚来到海南,“印象里的海南冬天还能穿短袖,没想到今年这么冷。”不习惯低温,他作业时总会套件棉衣。顶着寒风,他忙得团团转,头上的黄色安全帽糊满了机器打桩时溅起的泥巴。“项目打桩量大,天冷就多穿两件,时间耽误了可抢不回来。”他嘿嘿一笑。
打桩量大,意味着钢筋需求量也大。项目工地上设有3个钢筋加工区,面积加起来近6000平方米,工人们日夜轮班,每天能加工80个钢筋笼。
在其中一个钢筋加工区,杨光建和工友们戴着面罩和橡胶手套,正一起焊接12米长的钢筋笼。
他身上的衣服少,在料峭的寒风中显得有些单薄。他告诉海南日报记者,自己是贵州人,低温的冬天过惯了。“长时间作业衣服总被汗湿,风吹起来更冷,索性少穿点”。尽管如此,他还是忙得大汗淋漓,每天都得换两套干衣服。
话语间,杨光建的手也没停下来,“能参与江东新区的建设,我很自豪。能让海口市民早点喝上高品质自来水,再冷的天我们也能扛!”
(本报海口1月10日讯)
编辑:叶霖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