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京津冀互联网气象减灾创新论坛举行——聚焦互联网+气象 创新服务方式

27.10.2015  13:00
摘 要:

首届京津冀互联网气象减灾创新论坛在京举行。黄彬 摄影

 

 

首届京津冀互联网气象减灾创新论坛现场。张静 摄影

 

 

              中国气象报记者张静 黄彬报道 “气象以更开放的态度向世人敞开怀抱。”“互联网+气象是大势所趋,气象服务更加多元化。”10月26日,在以“创新发展理念,气象改变生活——助力城市气象防灾减灾”为主题的首届京津冀互联网气象减灾创新论坛上,来自中国气象局以及京津冀三地气象部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以及相关行业协会、互联网公司和气象公司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共议“互联网+”时代,气象发展新模式。

  京津冀互联网气象减灾创新论坛旨在为官方气象机构、气象信息服务企业、气象敏感行业、气象信息支撑技术行业打造展示和交流平台,增进气象管理部门、气象服务行业、气象服务需求行业与公众之间的交流,了解气象信息服务市场和城市气象防灾减灾需求,探索京津冀气象信息服务行业发展模式和未来发展趋势,促进京津冀区域气象信息服务行业的融合式发展。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的深入发展,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应用,气象服务已不再“孤独”,它与各行各业的跨界融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价值。“一旦你把智能手机拍摄的照片上传来,我们就可以分析出照片拍摄地的能见度和湿度。”华风集团副总经理陈钻介绍:“通过大数据平台,动态的日志分析以及可视化技术,专业的气象产品互动触控显示系统指日可待。”

  “互联网+气象将切实解决气象信息传输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今年夏天,北京市气象局发布橙色高温预警信号,腾讯大燕网利用QQ弹窗,5分钟内受众达260多万。”腾讯大燕网总编辑耿小勇说:“在气象科普上,要全面推进互联网气象科普,根据用户的使用场景、兴趣等进行展开。”

  “事实上,互联网+气象是一个万众参与的过程。在互联网时代,可开发出更有意思的行业应用。预计,到2030年,公众的智能数据入口可达30个,现在只有手机、眼镜、手表等5至6个入口。随着大数据采集手段的增多,每个人都可将采集的数据上传,进一步完善数据,从而引申出更多行业领域的应用。”Ucloud公司副总裁张磊表示。

  北京气象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朱江表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气象将全面融合,创新发展方式,以满足人们随时随地获取气象信息的需求,让气象信息改变生活,享受气象服务带来的品质内涵。

  在论坛上,京津冀三省市气象局与腾讯大燕网现场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该论坛还包括了气象与相关行业对话、大V聊气象、气象技术与互联网产品展示等多项内容。

  本届论坛由北京市科协技术协会主办,北京气象学会、北京减灾协会承办。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