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毕业季 文昌中学五十载同窗撰“青春回忆录”

15.06.2015  12:19

      原标题:五十载同窗撰“青春回忆录”

      文昌中学高十五届毕业生回校探望原副校长陈修伟。

      文昌中学的学生清洁教室卫生。本版图片选自《依旧年年》图书插图

      吴亚利的毕业证书保留了半个世纪。

      王禄治(左)和吴开访自高中时就是亲密同学。

      又逢毕业季,6月14日,当一批年轻学子即将满怀期待和眷恋离开校园时,文昌中学迎来近百名毕业50余年的老校友——

      50年,这段足够漫长的时光在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痕迹。原本光洁的额头攀上沟壑,乌亮的鬓发沾染白霜,清亮的眸子也不知什么时候变得模糊起来,却依旧能够看清那一棵棵椰树在校园里随风摇曳。

      那是文昌中学高十五届老校友们曾经亲手栽下的椰树,经历半个世纪的风吹雨淋,如今已亭亭如盖矣。

      6月14日,文昌中学高十五届欢庆毕业50周年庆典在文昌中学举行,近百名大多已逢耳顺之年的老人相约着回到这里,为母校献上一份特殊的礼物——由他们与当年的校长、老师一同提笔编写、合资出版的《依旧年年》,一同回味记忆里的无悔青春。

      “椰子盐时代”艰苦求学

      “我老了,再不是当年的样子。”“那有什么关系呢,我也老了啊。可大家还在一起,和当年一样,永远不会变……”暖心的话语在紧握的双手之间传递,漾着笑意的眼角开始有泪花闪烁。

      望着眼前的香茗、美食,他们习惯性地你推我让,都想把最好的给对方先尝。时光在此刻无声倒流,回到1962年至1965年间那些相似的周日。同样的一群人围坐一圈,把刚刚从家里背来的水果、花生、“椰子盐”琳琅满目摆成一堆,吃着聊着笑着,唱起新近学会的歌谣。

      没有捱过“三年饥荒”的幸福人儿,大概不会知道“椰子盐”是为何物,更不会知道它竟贯穿了文昌中学高十五届老校友的整个高中时光,以至于他们将那段日子称作“椰子盐时代”。

      原来,在他们入读文昌中学时,有经济能力在学生食堂正常用餐者还少之又少。大多数学生每逢周末就走十几里路回家,第二天再背着家里准备的食材回校做“补充伙食”。老校友欧英洲回忆:“大家各显神通,在宿舍后的墙根旁用砖头垒起‘灶台’,再放上小陶罐、罐头盒、小铁盆之类形形色色的‘炊具’,就把木薯、地瓜、萝卜、野菜之类副食煮成‘煲食’充饥。”

      当时,“三年饥荒”的阴霾还未散去,粮食紧俏的时候,许多人家往往无菜下饭,连副食也无法给孩子提供。幸而椰树随处可见、扎根就活,于是那些心灵手巧的文昌母亲便四处摘来老椰,将硬肉刨成丝状或切成

      片状,用盐巴焖熟炒干,制成一道爽口下饭又不容易变质的小菜,并渐渐在学生之间流传开来,宿舍里、教室里、食堂里,到处飘逸着令人迷醉的椰香。

      但有时,这椰香中也浸着泪水一般的咸涩。

      老校友钟盛能与姐姐同时考入文昌中学后不久,其父亲因意外去世,原本贫穷的家庭几乎陷入绝境。为了完成学业,姐弟俩立志“就是吃三年‘盐’饭也要熬过去”,用稚嫩的双手展开了一场与命运的艰苦斗争——

      每逢周末,他们便抓来几只蛤蟆钓螃蟹卖钱,运气好的时候一次能钓上好几斤;无蟹可钓的时候,他们便到山上砍“漆树”后晒干作柴禾兜售。这些树木没有主人,但树汁一旦沾染皮肤便会痛痒难当;连“漆树”也找不着的时候,他们便穿梭在灌木和乱坟之间采“山棯”,这样从凌晨五点忙到中午,大约可以挣到5角钱。

      因为贫穷,还有许多人同钟盛能姐弟一样,为继续读书倾尽所有,因为这个书声琅琅的校园值得他们留恋和奋斗。

      老校友吴开访还记得,1962年一次从学校回家途中,他因抄近道与同学王禄治迷了路,最后只得借宿在一户农家。“听说我们是文中学生,大娘赶忙燃起柴火炒饭做菜,还笑呵呵地一个劲儿说:‘我儿子明年就要给我生孙子了,我希望孙子像你们一样勤奋读书,考上文中。你们今天来是给我们家带来了好运气啊!’”他听了颇受震撼,可见在文昌老百姓的心中,文昌中学是何等神圣!

      同学有难向来无人旁观

      那时的中学,男女之间的感情清纯得如同一泓清泉、一朵春花,每一位女同学对待男同学都如同对待自家兄弟。

      有一天,老校友吴亚利放学回到宿舍,刚推开门就被眼前的情景打动——简陋的屋子被打扫归置得整整齐齐,班上的女同学正在“搜罗”男同学穿破的衣物。晚自习后,她们就趁着睡前那点时间,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一针一线地把衣物细细地缝补起来。为了“报恩”,男同学们则在劳动课时抢着帮女同学挑水担粪,包揽了粗活重活。

      文昌中学高十五届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自那时起,就在这些学习生活中的细枝末节里建立起来,被一直延续下去。

      1991年,老校友郭元烈意外去世,从此文昌中学高十五届老校友成了其儿子郭泽枨的“父母”。次年郭泽枨考上文昌中学时,得到了老校友符策焕、吕先导、林明汪等人的资金支持,此后长达6年的中学时光,他又吃着邢诒雄、符致奋等老校友的伙食度过。

      他还记得邢诒雄的夫人第一次见到他,就拉着他的手嘘寒问暖:“多好的孩子,来让阿姨好好看看。以后侬生活上的事情,阿姨全包了。侬换下的衣服交给阿姨洗,每天都来阿姨这里吃饭,阿姨不收侬的钱。”时隔多年再忆此情此景,郭泽枨仍热泪盈眶。

      文昌中学高十五届老校友们还有另外一位干女儿林诗靖。2004年到2007年,林诗清的父母相继不幸去世,正在海南省职业技术学院读书的她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

      前来帮忙打理老校友林绍任丧事的符策焕等人,第二天便召集了海口市海府地区的老校友喝早茶。席间,得知林诗靖现状的二十多人纷纷慷慨解囊,决定设立一个专门的银行账户,由王禄治管理并负责每月按时给林诗靖拨付500元生活费,直到大学毕业后找到工作为止。

      “文昌中学高十五届的叔叔阿姨多好啊!父亲病重住院时,他们30多人到医院探望,像亲兄弟一样早晚做了饭骑单车送到医院,甚至为父亲端屎端尿。父亲心肌梗塞骤然离世前,他们第一时间赶到,泪水汪汪泣不成声,后来还亲自护送遗体回乡,为父亲举丧……父亲走了,他们又给了我出路和光明。”那一年,接过第一笔爱心款的林诗靖泪水夺眶而出,“你们是我的再生父母,请允许我叫你们一声干爸、干妈!”

      那些被爱与阳光温暖的人们,回过头又接过了这把爱的火炬。

      2013年,已在广东就业的郭泽枨得知符策焕患心脏病急需手术,他专程请假赶回海口探望,并送上自己的“一点心意”。在符策焕两次住院治疗过程中,共有50多名老校友为其捐款。其他老校友因病、因伤住院、疗养,或谋生就业有困难,文昌中学高十五届老校友都及时组织探望,并送去慰问金、救济金。

      老校友符致道尽管意外失去右手,却用同学们的捐款承包了土地、买了荔枝苗,开起了梦想中的果园。每年到了季节,满园满树的荔枝就长得团团簇簇,符致道总在那时细细选出几株最为喜爱的果树,等待着亲爱的同学来采摘品尝。

      这是属于他们的刻骨铭心

      半个世纪过去了,文昌中学高十五届老校友又一次在母校相聚。而这一次,他们为母校送上了自己亲手撰写、编辑的《依旧年年》。这本厚厚的“青春回忆录”,既是他们对美好年华的追忆,也是对母校没齿难忘的感恩。

      这本书的集结出版并不容易,共有80余人提供材料,组成60余篇文章。历时一年的编撰工作后,又有60余人自发参与合资出版。

      谈起为什么有出书的动议,吴开访动情地说:“我们的成长从文中开始,母校可以说是我们人生的起点。毕业这么多年了,我们也想为母校做几件有意义的事,通过对艰苦历史的还原、对同学情谊的回忆,告诉如今的文中学子,要珍惜当下无忧无虑的学习生活。”

      文昌中学老校长陈修伟在读过《依旧年年》后这样评价:“它给文昌中学百年教育发展史,及时补上了熠熠闪光的一章,不但是学校教育经验和精神财富的档案册中的珍藏版,也是尊师重道教育的活教材。”这位耄耋老人坦言,他在读到那些故事时,常常忍俊不禁、击节叫绝,也常常悲戚不已、潸然泪下。

      因为,那是属于那一代文中人最刻骨铭心的记忆。

      欧英洲还记得,有一次老校友发起毕业周年聚会,席间,发生了颇有意味的一件小事——餐桌上,首先亮相的是一份“开胃菜”:一碟“椰子盐”。那是符策焕精心设计的一个环节,是他亲手制作了这样一道令人魂牵梦萦的美食。还未动筷,那股熟悉的椰香已经让老校友们泪眼朦胧……

      “你看,曾经的‘少男少女班’如今已经成了‘爷爷奶奶班’,可是我们这些文中的‘活化石’还是一个完整的班集体。”说不尽的知心话,抒不完的同学情让吴亚利颇为感慨,他又一次向老校友发起号召,“这是一次真正意义的人生之旅,是一次真情交融的感人团聚。让我们抹去岁月的流痕,好好看看阔别多年的校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