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比较中探索十八届五中全会思路
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已于10月29日发表。与此前媒体的诸多预测对比,公报内容可用“大势趋同、细节抢眼”来形容。本次公报对中国国势做了怎样的评估?又对未来政经发展释放了那些信号?笔者在此试对本次会议做一纵横比较:纵,即将本次五中公报与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前三次五中公报对比,既看不同也看相同,以厘清中国三届最高领导层为政思路的演变脉络。横,则是将本次公报放在十八届这个背景下,看其与本届前四次中央全会的公报如何呼应,构成当今领导层立体的为政思路。
进入新世纪十六年来,五中全会已经在不同届别下召开过四次了。谈起这四次的最大共通点,就是使命:这四次五中全会都是以审议未来五年国家发展大计为核心议题。从1953年开始,以五年为单位制订国家政经发展走向,这已经成为了中国政治体系的一个传统。一方面来讲,这一程序已经延续了六十年。另一方面来看,每五年一订的发展大计,从内容到指导思想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说共和国早期的五年计划还明显带有苏联式计划经济的烙印,那么今天的五年大计,则是早已走向市场的中国,探索因应国际化的战略。中国共产党在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强调摸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道路。将一个源于计划经济时代的概念延续下来,并赋予新的意义——这五年一订的社稷方略,本身就是在以中国方式来回答世界课题。
俗语讲“从细微处看文章”——这一智慧也应用于洞察国家最高层的宏观设计。2000年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尚以《第十个五年计划》命名下一个五年方略。四年后的十六届五中,则将该文件改称为《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从计划到规划,一字之差,体现了执政党最高层对政府职能定位的新认识:有效执政不再意味着事无巨细、大包大揽,而是要知所进退:执政党和政府对社会给出发展的宏观趋势,然后放手让民间发挥活力和创造力,去细化各自的目标。“市场进、政府管”这一思维,贯穿几届五中。本届领导层多次强调打造职业政府。“壮士断腕”、“涉险滩”、“闯雷区”——诸多比喻都表明了高层向既得利益集团宣战,深化行政改革的决心。其目标,是要打造出一个精简高效、不瞎管不恋权不贪功的政府。这种鼓与呼,是几届五中战略的自然延伸。
纵观四次五中全会公报,一些关键词具有高度的重复性。这些词汇的反复提及,体现了几代最高层对中国崛起过程中恒久课题的认识。一个例子就是几届公报都点到经济结构调整,并将其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另一个高频词汇是创新,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人才培养。第三个反复出现的焦点,是民生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为什么要关注这些高频词汇?时下媒体经常提及政府的“转身”——其实转身并不是什么新现象。三届领导层的四个五中公报,塑造的是一个不断在转身的政府。再把时间轴拓得更远些,从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再到习近平的“滚石上山”,中国执政党和政府的转身、探索、调整,从来没有停止过。几届五中全会不变的,正是“求变”的这一根本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