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营养还要味道
海师大精心“烹饪”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使其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
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营养还要味道
■ 本报记者 周元
摊开手,海南师范大学舞蹈专业大四学生郭毅超的手掌上满是厚厚的茧,“都是跳《耕海人》划船桨磨出来的。”尽管辛苦,郭毅超的脸上满是自豪,在今年举行的全国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他参演的舞蹈作品《耕海人》和学校合唱作品《捡螺歌》分别获得舞蹈专业组一等奖和合唱专业组一等奖,其中《耕海人》还获得“优秀创作奖”并在闭幕式上演出。
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每三年举行一届,可谓是高校艺术领域的“奥林匹克”。展演分普通组和专业组,海师大在上一届已获过普通组一等奖,这次专业组作品首次代表海南高校入围就斩获两个一等奖,不光是海师,也是全省高校的新突破。
海师大的收获并不只是这些奖项,也并不只限于艺术领域。精心策划、蓬勃开展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润物细无声”,已成为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途径。
精心策划,让有意义的更有意思
“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作为青年成长的摇篮,高校担负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然而,在当今文化多元和价值多元的环境下,传统、单一的说教和灌输方法显然没有实效。
海师大党委书记李红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要注重“营养”,还要探索利用新的载体和方式,使其“色香味”俱全,才能更容易被学生自觉接受。
怎么让“有意义”的更“有意思”?近年来,海师大坚持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丰富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有机融合,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到实处。比如,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时,学校举办合唱朗诵比赛,展示建党初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改革开放以来的经典红色歌曲,并结合时代背景穿插朗诵,回顾我党光辉历程;“五四”青年节,学校举办大型情景朗诵比赛,带领学生从经典作品中寻求文化线索,畅想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光明前景……
一首首传唱不衰的诗词和歌曲,配以舞蹈、灯光等多种艺术形式,让大学生们乐享其中,爱国、爱党的情怀自然流露。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海师大又开始谋划用艺术的形式将海南与海上丝绸之路联系起来。“南海历来被海南渔民称为祖宗海,展现海南渔民耕海的历史,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海南的了解,增强爱国意识、海洋意识。同时,渔民身上团结互助、开拓拼搏的精神对学生也很有教育意义。”海师大音乐学院艺术实践中心主任赵玺昌在谈到创作初衷时说。
经过在潭门实地采风,不断打磨剧本后,《耕海人》进入艰苦的排练。为达到最佳舞台效果,船桨都是实木做的,有3.5米长,练起来很消耗体力。赵玺昌有时一天要煮上七八十个鸡蛋给跳舞的24个学生补充营养。
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的舞台上,不少专业院校的作品同台竞技,《耕海人》凭借独特的海洋题材和精心编排,斩获舞蹈专业组一等奖。“通过我们的舞蹈,能让更多人了解那片蓝色国土和不畏风险的耕海人,所有的付出都值得。”郭毅超说。
润物无声,让“美”的种子四处播撒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美是一种心灵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纵观古今中外,美育一直被思想家和教育家所推崇,它天生就是“好营养”与“好味道”的结合体,是富有魅力的一种教育形式。
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来说,美育具有德育和智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海师大团委书记王华介绍说,学校每年都举行为期一到两个月的大学生文化艺术节,以理念信念教育为主要内容,开展校园歌手大赛、微电影大赛、社团文化节等活动。各学院还会根据自身特点设计特色活动,如文学院的主题话剧、外国语学院的电影配音、体育学院的五禽戏等。“这个大平台不仅丰富了学生校园生活,减少‘低头族’现象,也有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综合素养。”
此外,学校还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周末大舞台”等形式,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艺术涵养和功底,在普及校园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做到了更精、更专。近日,海师蓝韵合唱团还受文化部委托,代表中国应邀参加爱沙尼亚流行音乐合唱节。
林娇娇是海师大2007级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大学期间,她作为非专业的舞蹈爱好者,参演或编排的舞蹈多次获得全国及全省比赛一等奖。林娇娇毕业后回到家乡乐东任中学语文教师,工作之余她依然发挥文艺特长,编排指导节目,为边远民族地区的孩子打开更多“美”的窗户。2012年,她指导的校园剧节目《药》获海南省中小学生文艺汇演中学组一等奖。
“大学期间参加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仿佛让自己修读了文化艺术的第二专业,感谢海师大赋予了我艺术的灵感,并将艺术细胞根植到我的血液。”林娇娇说。
美育,润物无声,“美”的种子正随着一批批海师大毕业生走出校园,播撒到更远的地方。
(本报海口7月12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