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浅谈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16.02.2016  10:47

浅谈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海南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卢焕雄

 

农村小学的学生,有不少是留守儿童和来自贫困家庭的儿童,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贫困家庭能否切实脱贫。扶贫扶智的关键是让农村的孩子接受与城镇学校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让其快乐健康成长。基于此,农村小学教师的素质与能力至关重要。可以这么说,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强弱,事关我省农村教育质量的强弱,也关系到能否顺利实现贫困家庭脱贫的重要目标。因此,办好农村小学,补齐我省义务教育的短板,给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海南答卷,正是扶贫攻坚的精准发力点。

近年来,省教育厅开展实施了“海南省边远乡村小学教学点教师培训计划”,从2014年起至2018年的实施周期内,每年计划投入省级财政经费800万元,对全省4000名农村小学及教学点教师开展集中培训,至今已培训了近8千人次的乡村小学教师。通过该计划的实施,我省边远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教师在教育理论、教学技能与实践能力等各方面得到了有效提高。

然而,我们也应看到,我省教师队伍,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仍有一些短板。在当前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和扶贫攻坚的紧迫形势下,精准发力,促进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是我们必须着力思考的问题。

点亮心灯 激发教师专业发展“源动力

教师为什么需要专业发展?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认为:“教育的力量在于教师,而教师成长的根本在于深度的内心自觉”。笔者认为“内心自觉”恰恰是探视教师专业成长的人性视角,是农村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源动力”之所在。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解释人格的重要理论,也是解释动机的重要理论。我省已于2015年底颁布《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包括农村小学教师“下得去、留得住”的后顾之忧,满足其安全需求。当前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中,要通过师德教育和专业培训,充分激发其追求专业发展的内在动机。鼓励广大教师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坚定自己的职业认同感,提升自身政治素养和专业水平,立德树人,自觉将教学工作同教育均衡发展、精准扶贫等工作结合起来。

要“教得好”就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特别是在新课改背景下,更应与时俱进,终身学习。这既是教育事业的要求,也是提升自身生活幸福感的重要途径,正如有人所说“专业的高度等于生活的高度”,农村小学教师的生活幸福指数是和自己的专业水准相一致的。

回归原点 从提升教学基本功开始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明确规定,教师要“较好使用口头语言、肢体语言与书面语言,使用普通话教学,规范书写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这就是师范教育中一以贯之强调的教学基本功。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育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深度融合,各种新的教学设备和手段使得不少教师淡化乃至放弃对这些基本功的追求。殊不知,“能说会道、能讲善写”仍然是教师的名片、是以文化人的基础。尤其是在边远农村小学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由于教学设备的匮乏,这些基本功更显重要。同时,农村小学是乡村文化场所,农村小学教师只有掌握了过硬的基本功,才能在偏远乡村承担起以文化人的重任,教书育人,传承文明薪火。

教学基本功除了语言运用和“三笔”字外,还要严格执行教学常规,包括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考试与评价、课后反思等要求,这是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也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

为此,在促进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中,要把《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作为必修课程,既强调形而上的理念观念的培训,更要有形而下的操作基本功培训,回归教师专业发展的原点。

善用网络资源 激活农村小学“僵尸”课程

农村小学学生少,教师更少。因此,在不少的农村小学,除了语文、数学外,其余课程几乎处于“冬眠”状态,成为“僵尸”课程。

随着县域教育均衡发展成为各级政府的自觉行动,加大教育教学信息化的投入已形成共识,依托“互联网+”办教育,借助信息手段建设教育教学网络资源库,成为助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显性手段。

2013年,我省实现农村小学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已有1948所村小、教学点配备了7142套智能语音教具,较好地解决了村小、教学点缺师短教、教师方言重等问题。为用好数字资源,根据教育部国家级教师培训计划,我省专门对农村小学教师启动了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推行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有效引领广大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使农村小学教师熟练掌握运用数字资源开足开齐开好课程。在“互联网+”的有效带动下,农村小学儿童将逐渐享受到与城里儿童一样的优质教育。

因地制宜 创建绿色生态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核心是全校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追求。校园文化与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密切关系。

但是,当前不少学校却没有因地制宜做好自己的校园文化设计。例如,跟风“国学热”,在校园内贴满诗文警句,而没有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等,凡此种种,在农村小学造就了千人一面、千校一品的同质化。

事实上,农村小学贵在立足于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创建富有本岛特色的绿色生态校园文化,开发出具有农村特色的校本课程,让课程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靠海的地方,可以加大海洋文化的宣传;近山的地方,多做些热带雨林的文章;黎族、苗族聚居地的学校,我们更愿意看到黎锦、苗染等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学;一些平原地区的学校,可利用自己人少地宽的优势,开辟苗圃菜园,建立学农基地。

农村小学要把爱护海南岛青山绿水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让边远山村的学生从小就热爱劳动,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筑牢自觉维护宝岛的绿色意识。这既是扶贫扶智,也是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农村小学教师强,则农村教育强,农村教育强,则我省基础教育强。办好农村小学,为教育均衡发展和脱贫致富贡献力量,就要着力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水平。

 

(本文摘自《 海南日报 》2016年2月16日    A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