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刘赐贵:把全国最大的“菜篮子”建设好
把全国最大的“菜篮子”建设好
——《经济日报》访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省长刘赐贵
《经济日报》2016年3月8日11版
经济日报记者何伟
今年春节期间,海南省特别是海口市出现“天价菜”事件。作为全国最大的“菜篮子”,海南菜价备受关注。海南高菜价的成因是什么?海南省采取了哪些措施平抑菜价?全国两会期间,《经济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省长刘赐贵。
刘赐贵代表首先给记者列举了一些数据,2015年海南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呈低位运行态势,全年累计上涨1.0%,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4个百分点,涨幅排名居全国并列第27位。海南省CPI涨幅排名从2011年的第3位(6.1%)回落至2015年的第27位(1%)。从构成CPI的八大类来看,食品类价格涨幅回落明显。统计数据显示,海南食品类价格指数涨幅从2011年的13.3%回落到2015年的2.9%。
刘赐贵代表认为,尽管海南CPI涨幅处于5年来的最低位,但是海南蔬菜、鸡蛋、牛羊肉等食品绝对价格仍偏高,“尤其是蔬菜价格偏高引起百姓的不满,‘菜篮子’保供稳价的任务还很重,工作还要继续加强”。
“小菜价反映的是大民生。”刘赐贵代表说,丰富“粮袋子”“菜篮子”是政府保障民生的主要工作,抓好“菜篮子”建设,稳定菜价是保障民生的一件大事。
作为全国最大的“菜篮子”,海南岛内蔬菜价格尤其是叶菜价格居高不下,原因在哪儿?刘赐贵代表告诉记者,这是多重因素影响的结果,既有外地菜比例较大、运输成本高、受天气影响等客观原因,也有政府监管职能发挥不到位这一不容回避的主观原因,还有市场竞争不充分、存在一定程度的不法行为等因素。
由于海南的特殊地理位置,天气成为影响菜价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海南,每逢台风等恶劣天气来袭,琼州海峡封闭,岛内蔬菜供给就会停止,导致菜价随之被推高。
今年1月23日至25日琼州海峡停航,海南蔬菜调运进岛受阻,市场蔬菜供应失衡,同时,海南本地蔬菜生产也遭受严重影响,导致菜价走高。直到1月25日琼州海峡恢复通航,2000吨蔬菜陆续进岛,菜价快速上涨的态势才得以明显遏制。
虽然天气原因是造成今年春节期间海南菜价走高的原因之一,但是,刘赐贵代表认为,海南菜价偏高还有深层次原因。
“海南属于岛屿经济,市场容量小,对外依存度高,受交通运输条件及物流成本制约,价格普遍比大陆市场高、波动大。”刘赐贵代表说,海南的蔬菜、水果、生产生活用品大部分来自岛外,运输成本高,同时,海南夏秋季气温高、病虫害多,雷雨台风等灾害天气频发,影响蔬菜种植,产量少、效益低,出现季节性供给不足。本地蔬菜淡季自给率仅为40%左右,旺季自给率也只有60%-70%。每年海南省从岛外调入蔬菜总量80万吨左右,约占全省全年蔬菜消耗量的47%。而琼州海峡车辆过海费用较高、等候时间长,成为交通瓶颈。
“‘菜篮子’流通现代化程度低,市场管理不科学也是造成菜价偏高的原因。”刘赐贵代表分析认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滞后。全省没有一家大型综合农产品批发市场,专业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少,交易量小,造成外地蔬菜进岛不顺畅,竞争不充分,存在事实上的垄断,导致蔬菜价格偏高。
另外,生产成本增高是海南菜价偏高的另一因素。海南土地租赁价格明显高于云南、广西等地;汽柴油、天然气、化肥、饲料等基本生产要素价格偏高;劳动力人均工资每天要150元以上。
海南省委、省政府把稳菜价列入今年最大民生实事之一,下决心降低菜价,全面推出“菜十条”。刘赐贵代表介绍,一是扩大蔬菜基地种植面积;二是减少流通环节;三是增加蔬菜批发网点;四是鼓励支持在主要社区建立直销渠道;五是进一步完善城乡低收入群体补贴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六是坚决打击各类型“菜霸”及欺行霸市行为;七是增加省外蔬菜调入数量,建立蔬菜供应调节机制;八是加强市场监管,依法严惩囤积居奇、操纵物价、恶意涨价等行为;九是加强正面引导,及时发布准确信息;十是加大财政对菜价调解力度。
刘赐贵代表表示,“菜篮子”工程是一项长期任务,真正做到菜价不大起大落,还需要常抓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