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梦想新起点 走进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
航天梦想新起点
——走进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
-新华社记者李国利 梅常伟 王婷 陈曦
随着发射场首次发射任务进入倒计时,常住人口只有2.5万人的龙楼变得热闹起来,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不断聚集,只为见证那历史性的时刻。
6月23日,新华社记者走进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零距离触碰中国航天又一个梦想腾飞的地方。
发射塔经历了多次台风考验
探访是从海南文昌清澜港开始的。
即将首飞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5月8日从天津港装船起航,经渤海、黄海、东海、台湾海峡、南海等海域共计约1670海里航程,而后转公路运输,于5月16日全部运抵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
之所以这样搭配,是因为长征七号、长征五号火箭身形壮硕,芯级直径分别达到3.55米和5米,通过海运既免受尺寸限制,运输环境又相对平稳,对箭体结构影响较小。
出港不久,一座以清澜命名的大桥横卧江上。天气晴好时,站在桥上,目视可见近30公里外的发射场内体量巨大的建筑物。
2座相隔不远的固定发射勤务塔外部特征最明显也最引人注目。辗转进入发射场,来到塔架跟前,只觉宏伟、壮观、高大之类的形容词根本不足以描述那扑面而来的屏息感。
离大海最近的塔架距海边约600米,用于发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高91.7米;另一座塔架离大海稍远,高度略低,为85.8米,用于发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与酒泉航天发射场的钢结构塔架不同,这两座塔架均采用钢筋混凝土与钢结构的混合结构。
针对文昌高温、高湿、高盐雾和强台风、强降雨、强雷暴等气候特点,塔架以及发射场其他建筑物,采用了大量新技术、新工艺,先后成功经受了超强台风“威马逊”等七八次台风的考验。
高度精准的施工安装
走进发射塔架内部,记者看到,密布着各种管线和机器设备,各种走向的通道和楼梯可以让工作人员到达塔架的每一处平台。塔架内部的“核心桶”分布着80多间控制间和测试间,可为火箭的测试发射提供全面的技术保障。
塔架正下方是导流槽,用于导流火箭发射时产生的巨大热量。导流槽正中央有一个混凝土建造的锥形结构,主要作用是将高温气流导向两侧的导流通道。
与塔架巨大外部尺寸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施工安装的高度精准。
工程师周湘虎是2个发射工位及导流槽的现场管理代表,负责质量、进度、投资、安全管理和协调工作。他说,塔架回转平台轴系的安装精度最高达到0.03毫米,相当于一张打印纸厚度的三分之一。
每座塔架的四角分别矗立着四座比塔架更高但身形苗条的避雷塔,塔身中上部三道平行的挂线缆各自围成一圈组成避雷网,为火箭和航天器提供保护。
用于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垂直总装测试厂房总高度99.4米,地下1层,地上14层,是亚洲单层最高的厂房。用于长征七号的垂直总装测试厂房略低,为96.6米。
首创国产化软件开发平台
垂直总装测试厂房的左右两侧及后方还分布着卫星测试厂房、卫星燃料加注厂房、指挥控制大楼、110KV变电站等各类建筑。
发射场指挥控制系统负责人陈振华介绍说,发射场实现了信息化指挥控制能力的突破,首创国产化软件开发平台,研发测控指挥监控系统等配套软件,确保航天发射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绝对安全。
当然,文昌航天发射场的开放不只是游览,更包括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
未来,随着发射场旅游配套设施、制度不断完善,将有更多民众、更多国际同行走进这里,在中国航天又一个梦想腾飞的地方放飞自己的太空梦想。(据新华社文昌6月2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