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青年陈琴返乡救国 冒枪林弹雨抢救护理伤员
原标题:陈琴:剑胆琴心铸忠魂
文\海南日报记者邵长春
解放后琼侨服务总团的战友到文昌看望陈琴家人,中坐者为陈琴的遗孀符连英,前蹲者为陈琴的孙子孙女。邵长春翻拍
陈琴当年眉宇间英气十足,这也是陈琴后人保存的唯一一张他的照片。邵长春翻拍
由文昌市政府为陈琴烈士立的墓碑。邵长春摄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来临前夕,为永远铭记抗日英烈的不朽功勋,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民政部近日公布了第二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曾在我省抗击日寇的琼崖人民抗日自卫团独立总队琼侨服务总团副团长陈琴的名字赫然在列。
陈琴,原名陈继猷,又名陈奋,中共党员,新加坡华侨。从1911年到1940年,陈琴的一生如流星般划过,身后留下的文字记载极少,记者多番查阅,也只能从战友的相关回忆资料中偶然发现一些简历式的描述;即使陈琴的后人,对这位有着传奇经历的先人,也知之甚少。
“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陈琴去世后甚至仅留下一座空坟,历史的细节或许已无法考证,但即使透过那些简单的文字,我们仍能感受大时代背景下,一个海南热血青年的拳拳报国之心。
南洋风云
2015年8月27日,当记者来到文昌市昌洒镇抱才村陈琴故居时,正逢中元节前一天,是陈家祭祖的日子,陈琴的两个孙子陈川辉、陈碧正忙着给祖先上香烧纸。1911年陈琴就出生在抱才村的一个贫农的家庭,父亲陈书勤,母亲韩氏,只生他一人。父亲因贫病交加,无钱就医过早去世,是母亲靠务农才把他养大。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陈琴只读了几年书,10多岁时就在家务农,母亲为他娶了个童养媳,名叫符连英。陈家藏有一张陈琴年轻时的相片,这大概也是陈琴存世的唯一一张照片,相片上陈琴西装革履,眉宇间颇为清秀儒雅。
陈琴的孙媳妇陈迎春告诉记者,家人当年曾听符连英老人念叨过,陈琴参加抗日期间曾为了躲避日伪军,化装成女人。可见当年的陈琴刚柔相济,胆识过人。
就像那个时代大多数文昌穷苦人一样,为生活所迫,陈琴背井离乡,下南洋到新加坡谋生。由于幼年受过大革命的影响,在新加坡做洋工又饱受压迫和剥削,陈琴具有强烈的民族感、爱国心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他于1929年就参加了马共领导的马来亚赤色工会组织,参加和领导工人运动,曾多次参加领导过星洲洋务工人为改善生活而举行的罢工斗争。
1930年2月陈琴在新加坡加入了马来亚共产党,不久,就担任星洲洋务党总支书记,积极发动和组织洋务工人参加工会,努力向工人群众宣传马列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领导他们向帝国主义和资本家进行政治经济上的斗争,在当时新加坡工人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成为当地洋务工人运动中领袖人物之一。
返乡救国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略中国,中华各族人民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全国各地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海外华侨也奔走呼号,以各种形式开展救亡活动。在这期间,陈琴以动员组织华侨支援祖国抗战为中心,先后组织了“星洲洋务工人抗敌后援会”,“星洲洋业工人筹赈分会”、“星洲洋业工人互助社”,“星华商工友爱社”等抗日团体,宣传抗日救国,发动侨胞出钱出力,捐款筹募各种物资支援祖国抗战。
1939年2月,日寇侵略魔爪伸向了孤悬一隅的海南岛,故园沦陷,父老遭难,陈琴痛心疾首,他大声疾呼广大琼侨团结起来。“拯救被日本人蹂躏的同胞,保卫我们国家的领土,维护祖先留给我们的田园”,并参与发起了成立“琼侨救乡会”、“琼侨救济难民联合会”等,积极做侨领和侨胞的工作,使进步侨领郭新、符致逢、王谟仁、王兆松等先生出来领导琼侨开展救国救乡活动。
随着琼崖抗战形势的发展,海外广大琼侨特别是爱国青年,已不满足在海外间接支持抗战,纷纷要求杀回老家去直接参与抗战。在琼侨总会的领导和陈琴的努力下,1939年5月,“星洲琼侨回乡服务团”正式成立,经过报名考试,共录取60人,陈琴任团长,梁文墀任副团长,服务团内设政治宣传和医疗救护两个队。星洲团成立后,全体团员在新加坡琼州会馆集中学习了一个月的政治和军事常识以及医疗救护知识,于6月上旬,离开他们多年生活的新加坡,乘“海英”号英国客轮启程返乡。
据陈琴的战友方克生前回忆,经过几天的海上航行,星洲团成员先到达了广州西营,后转到硇州岛,因海上日军炮舰巡逻,等了一个多月才分三批偷渡琼州海峡回乡。当时第一批20多人由团长陈琴率队于7月底乘3支木帆船偷渡,于文昌铺前港七星湾登陆;第二批由副团长梁文墀率领于8月返琼;第三批则是在9月份与越南琼侨回乡服务团一起,由张奋率队返回。三批同志返琼后都在陈琴的老家抱才村会合,一边学习一边开展抗日救国宣传。
当时星洲团随团带回的各种抗日物资,主要有现款数万元,以及器械、医疗用品、衣服、雨衣、毛毯及各种日用品等,都是抗日急需的物资。海南当地的党政组织动员群众迎接并做好运输工作,方克记得当时星洲团第一批运回的物资就用了三架牛车装运,还有30多个群众帮着肩挑,以后两批也都带回大量军需物资。
剑胆琴心
星洲团返琼后,陈琴等人按规定到定安县向琼崖国民党当局报到和备案。国民党专员吴道南和守备司令王毅单独请陈琴、梁文墀座谈,话里话外要求星洲团服从国民政府领导,并暗示两人留下任职,遭到陈、梁二人断然拒绝。陈琴等人明确表示,此次星洲团冒死返乡,不是为当官的,而是要到抗日前线为抗日军民服务的,此后星洲团到文昌、琼山、琼东和万宁一带开展抗日救国工作。
就在陈琴率领星洲团返琼的前后,香港团和越南团也相继渡海返琼,这三个团虽然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但都是由“琼崖华侨总会”派遣的,是在“总会”的接济和琼崖特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的,任务也相同,为了加强领导和统一行动,三个团都主张联合起来。中共琼崖特委十分重视这一建议,不久越南团团长符克根据特委指示,渡海前往香港向琼崖华侨总会汇报并得到同意成立服务总团。
1940年6月19日,在琼山县树德乡文林湖村召开所有服务员成员大会,正式宣布成立“琼崖华侨回乡服务团总团”,由符克任总团团长,陈琴、梁文墀任总团副团长,总团由240余人组成,下设总务股、秘书股、宣传股、组织股、医务股等办事机构。值得一提的是,符克和陈琴不仅同为文昌老乡,两人出生的村子还是邻村,但符克参加革命较早,并且到过延安学习。
省委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陈立超告诉记者,当时三个团中,香港团的人数最多,星洲团人数次之,相比较而言,星洲团成员的文化整体素质是比较高的。这点从星洲团的陈琴、梁文墀同时任总团副团长也可窥一斑。
当时香港团负责人之一、解放后担任第一届海口市市长的符思之在回忆琼崖华侨回乡服务团的文章中也提到:“陈琴同志的老家在昌洒,我的老家在公坡,彼此是邻乡。我们带领的香港团和星洲团,都先到各自家乡落脚。星洲团到达昌洒乡后,在那里活动了一段时间,便转移到琼山的甲子乡,后向万宁、乐会、琼东展开。”
服务团的成员分成若干工作队,每到一处,便通过写标语、画漫画、出墙报、发传单、进行文艺演出、召开群众大会等多种形式,控诉日军的侵略罪行,向群众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并在琼崖群众中发展抗日团体,冒着枪林弹雨和生命危险,在战斗中抢救和护理伤员,给战区和敌后的伤兵及难民送医送药,给家乡人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据符思之回忆,服务团的同志一批批相继从南洋各地回到家乡抗日的消息,从沿海传到内地,很多群众都这样议论:人家都从南洋赶回来抗日救国,我们还逃去南洋干什么,很多已经逃亡到广州湾的青年,还加入了服务团,重返家乡参加抗战。
魂兮归来
而就在服务团总团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的时候,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制造摩擦事件,为维护抗日统一战线,符克带“总会”公函和慰问品,协同韦义光赴定安县翰林墟同王毅、吴道南等人共商团结抗战大计,吴道南却命令手下在二人归途中将他们杀害,制造了轰动海内外的“符韦血案”。
符克牺牲后,陈琴和服务团的团员们悲愤交集,为了向香港的“琼侨总会”汇报服务团的工作和团长符克被害情况,以取得“总会”更大的支持,当时暂时主持工作的副团长陈琴挺身而出,毅然决定冒险渡海赴港。中共琼崖特委为了陈琴的人身安全,特派交通员陈大贵带领陈琴出海,不幸在海上遭遇日寇兵舰,二人同时遇害,陈琴牺牲时年仅29岁。
陈川辉告诉记者,爷爷牺牲时,伯伯只有四五岁,他的父亲还未出生,后来是奶奶一人将两个孩子拉扯长大。陈琴去世时他的母亲还健在,战友们怕老人受不住打击,过了几年才将噩耗告知陈家人。
由于陈琴是在海上遇难,其遗体下落不明,陈家人只得建了个衣冠冢,做招魂祭祀之用,墓碑则是文昌市政府两年前所立(但把陈琴生卒年弄错了)。陈琴的妻子和两个儿子都已去世,但陈琴的孙辈如今人丁兴旺。
逝者已矣,陈琴的家人告诉记者,他们有个小小的愿望,政府能否在家乡为陈琴建一个小小的纪念亭,以铭记这段历史以及为和平奉献了青春和热血的那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