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残疾人更需关注

05.04.2016  11:08

发展建言

扶贫路上残疾人更需关注

 

  赵丽

  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绝不能让任何一位残疾人掉队——这是党和政府对全体残疾人的庄重承诺。残疾人是社会困难群体中尤为特殊、困难的群体,他们贫困程度重、帮扶难度大、返贫概率高,是扶贫工作“短板”中的“短板”。如何精准施策有效地帮助这一特殊人群,是党委和政府需要格外关心和关注的。

  据海南省2006年第二次残疾人抽查统计显示,全省有残疾人49.58万人,占人口总量的5.9%。截至2015年10月19日,全省办理残疾人证明的有15.43万人,办理重度一级残疾人证明的有5.94万人,办理二级残疾人证明的有2.62万人。50万残疾人中就业年龄残疾人为29.87万人。如何使庞大的残疾人群体与全省人民一道进入小康社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大题、难题。为此,我们要牢固树立精准扶贫理念,切实打好扶贫脱贫攻坚战。

  精准识别是精准脱贫的基础。盲目帮扶只能事倍功半,精准帮扶则可以事半功倍,有效解决残疾人群体的实际困难必须建立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距2006年第二次残疾人抽样统计已经过去10年,这10年中,残疾人群体发生了哪些变化,有多少实现了就业,有多少仍处于贫困状态,因何贫困……这些具体情况都需要及时掌握,都需要我们立足实际精准识别。精准识别,要求省残联与民政、扶贫等部门紧密配合,组织乡镇村社、街道社区的残联干部、专干专委,以及相关部门的信息采集员深入到全省所有残疾人家庭中,开展入户查点询问,摸清全省残疾人的家庭数量、人员素质、人口结构、分布信息及其在生活救助、社会保障、康复服务、教育就业、托养照料、扶贫开发、权益维护、帮扶需求等各个方面的“第一手”信息,为精准扶贫奠定坚实基础。

  精准扶持是精准脱贫的关键。要在全面摸底的基础上制定并落实“一人一策”、“量体裁衣”的帮扶和发展计划,区别对待,精准帮扶。由于文化水平偏低,劳动技能偏差,加之社会上对残疾人的歧视和偏见,一些有就业能力的残疾人比正常人更难以找到合适就业岗位,因此,对那些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应让他们在残联举办的就业中心或其他技能培训机构得到相关技能的免费培训,通过实用技能培训,让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顺利就业。对有能力自主创业的残疾人,建立残疾人专项扶贫产业基地,千方百计解决其创业中资金不足的难题。相较于城镇,农村的残疾人就业更加困难,因此,要坚决贯彻《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要求,继续实施农村贫困残疾人生产和实用技术培训等项目,加大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对农村残疾人就业创业的支持力度,帮助残疾人就业增收。同时,加大康复训练投入,对那些残障儿童,要在最佳康复期对他们进行康复训练,恢复他们的行为能力,使他们能够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特别是要注重从源头上拔掉“穷根”,阻止贫困代际传递,要加大对残疾人家庭子女的教育投入,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使他们能自食其力并成长为家庭的顶梁柱。

  精准救助是精准脱贫的政策保障。残疾人的残疾类型很多,有肢体残疾、有智力残疾,有重度残疾、有轻度残疾,精心设计残疾人专享福利政策,科学合理确定保障标准,逐步提高保障水平,不断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和改进对残疾人的基本公共服务刻不容缓。残疾人群体中存在大量因重度残疾而失去工作能力的人,要制定并有效实施《海南省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对被评定为一级、二级且需要长期照护的重度残疾人及时给予护理补贴,补贴对象应由过去的特困残疾人,扩大到低保家庭中的残疾人。同时,要改变过去只有年节才组织慰问的帮扶模式,通过财政扶贫项目收益量化折股配股等方式,使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获得稳定收益进而脱贫。

  社会参与是精准脱贫的力量源泉。残疾人尤其是农村残疾人增收困难与支出负担(长期服药、护理用品、康复训练、辅助器具等)的巨大反差,特殊困难和需求形成贫困叠加,他们脱贫难度比一般贫困人口更大,返贫率更高。打赢残疾人群体脱贫攻坚战,需要集合社会各方力量,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大格局。众人拾柴火焰高,企业作为重要的社会主体理应抛弃偏见与歧视,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按比例吸收残疾人就业,自觉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对其进行就业培训。社会各界人士则应积极投身于帮扶残疾人的社会事业中,如参加志愿者服务工作、参与残疾人基金会“每人每天为残疾人捐一元钱”等。

  精准考核是精准脱贫的持续保障。扶贫脱贫效果如何,只有通过考核方能知晓。建立科学的扶贫脱贫指标体系与考核指标体系,更有利于各部门立足残疾人事业的长远发展,综合考虑从整体上解决残疾人的贫困问题。如果仅以某个期限内收入增加作为脱贫唯一指标的话,可以肯定地说这个指标是不可持续的,原因在于残疾人的特殊性,即便是正常人也很有可能因某些特殊原因返贫。因此,建立包括收入增长、教育就业、产业发展、救助救济、康复训练、群众满意等在内的指标体系,是提高残疾人精准扶贫质量及可持续性的根本要求。

  总之,针对精准扶贫中需要格外关注的弱势群体,政府应将残疾人扶贫纳入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统筹安排,将残疾人康复等工作纳入省政府为民办实事范畴,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对残疾人予以更倾斜的政策,统筹发展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托养、无障碍、文化体育、维权等各项服务,积极构建残疾人社会保障“安全网”与解决特殊困难的“服务网”。残疾人朋友也要丢掉“等靠要”的思想,自强自立,奋发图强,在社会力量的帮助下积极劳动,与全省人民一道奔向小康社会。  (作者单位:中共海南省委党校)

 

(本文摘自《 海南日报 》2016年4月5日    B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