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六位亲人上战场(民族记忆·你不知道的抗战故事)
村里仍健在的老八路、今年90岁的任连荣向邓玉芬雕像敬献花篮。
本报记者 贺 勇摄
在北京市密云县石城镇北部的深山里,有一座鲜为人知的山岭——猪头岭,英雄母亲邓玉芬的家就坐落在这里。这里曾是八路军和游击队的落脚之处,也是伤病员的疗伤康复之所。如今,石墙旁的野花悄然绽放,因为它记得,邓妈妈送丈夫和5个孩子参加抗战的感人事迹;墙角的老桑树依然茂盛,因为它记得,邓妈妈悉心照料八路军伤病员的母亲情怀。
“这么多年了,三奶奶仍然活在我们心中。她走的那天,全村人都来送行。”村里的老八路、90岁的任连荣眼里泛出晶莹的泪花。
石城镇,张家坟村英雄母亲广场,邓玉芬的花岗岩雕像巍然屹立。5月6日,评剧《母亲》在雕像前举行了建组仪式,邓玉芬的故事有望于7月搬上舞台。
“如果几个儿子没有牺牲,老人家现在肯定是人丁兴旺的大家庭。”几位老人连声长叹。邓玉芬的孙子任连国和奶奶一起生活了18年,老人的故事他可以讲几天几夜,“奶奶1891年出生在密云县水泉峪村。幼年家境贫寒,未成年就嫁到张家坟村。婚后夫妻俩房无半间,地无一垄,只好借住在亲戚家,靠租种地主的几亩土地过活。”
从小在苦水里泡大的邓玉芬,生就一副刚强的性格,她不怕穷,不信命,相信总有过上好日子的一天。怀着希望,她含辛茹苦地拉扯起7个儿子。
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踏破了邓玉芬质朴的愿望。密云县党史办主任郭生河告诉记者,1933年,密云长城以外的地区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划入伪“满洲国”,邓玉芬的家乡坠入水深火热之中。为了糊口,三个大点的儿子离家外出去扛活,夫妻俩带着几个小儿子搬到张家坟村东南的猪头岭开荒度日。最不能忍受的是,日本侵略者强迫百姓忘掉自己是中国人。邓玉芬一次又一次地叮嘱儿子们:“记住,咱是中国人,到死也不能忘了祖宗!”
1940年6月的一天,八路军来到猪头岭。邓玉芬第一次聆听八路军宣讲抗日道理,懂得了只有穷苦人都行动起来,拿起枪杆打日本,才能救国救己。
不久,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十团参谋李瑞徵来到这里组织游击队。邓玉芬和丈夫商量:“抗日是咱自己的事,把儿子叫回来打鬼子去吧!”丈夫二话没说,揣块糠饼子连夜出去找儿子。7月,丰滦密第一支游击队——白河游击队在猪头岭成立,邓玉芬的大儿永全、二儿永水成了游击队战士。从此,邓玉芬的心就和八路军、游击队紧紧连在了一起。9月,三儿永兴不堪忍受财主的欺压跑回家来,邓玉芬又送三儿参加了白河游击队。三个儿子随游击队到外地作战,邓玉芬托人捎去话:“别惦记家,安心打鬼子。”
儿子在外抗战,邓玉芬在家也闲不住。她承担起全部的家务活,让丈夫腾出空为八路军运军粮、背子弹、跑交通。
“当时,我们家是八路军和伤员们的经常住所。”任连国说,邓玉芬为八路军烧水做饭、缝补衣服,为伤员喂汤喂水、精心照顾,把粮食省下来,自己以野菜充饥。每当伤病员痊愈离开,她都像送儿子出征一样,拉着手送出老远……八路军战士都知道,猪头岭有个温暖的家,那里有位慈祥的妈妈。
1942年春,噩耗传来,丈夫任宗武和五儿永安被日军杀害,四儿永合被抓走。邓玉芬闻讯几次晕厥过去。然而,邓玉芬没有被吓倒,更没有屈服。她对两个小儿子说:“姓任的杀不绝,咱和鬼子拼到底!”邓玉芬没日没夜地刨地播种,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多打粮食支援部队消灭敌人。
不幸接踵而至:1942年秋,大儿永全在战斗中壮烈牺牲;1943年夏,四儿永合惨死在鞍山监狱;1943年秋,二儿永水在战斗中负伤回家休养,因伤情恶化死在家里。接连的沉重打击,邓玉芬都挺住了。她脸上的笑容少了,但对抗日工作更积极了,对子弟兵更亲了,在她的心里,每个战士都是自己的儿子。她盼望着六儿、七儿快些长大,继承父兄的遗愿,早日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
1944年春,日军进行疯狂“扫荡”,百姓纷纷躲进深山。小六儿跑丢了,邓玉芬背着7岁的小七躲进一个隐蔽山洞,为了掩护藏在附近的乡亲和干部们,眼睁睁地看着幼子连病带饿死在怀里。她再也承受不住这巨大的打击,当即昏过去。醒来时乡亲们告诉她,敌人撤走了,小七埋在山坡上。邓玉芬扑倒在孩子的小坟上失声痛哭,泪水一滴滴渗入坟土……
失去六位亲人,邓玉芬告诉自己要坚强地活下去,她要亲眼看到胜利的那一天。1945年8月15日,这一天终于来到了。邓玉芬眼噙泪花,告慰九泉之下的亲人,咱们胜利了!
1970年2月5日,邓玉芬因病逝世,享年79岁。临终前,她嘱咐公社干部和亲人:“把我埋在大路边,我要看着孩子们回来。”
声明:所有来源为“海口晚报”、“海口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898-66835631(传真),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