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安妇问题不能成为政治筹码
中新网1月7日电 2015年12月28日,韩日两国就慰安妇问题达成“最终协议”,日方对慰安妇罪行公开致歉,并将拨款协助韩国成立支持慰安妇的基金会。对此,香港大公报7日刊文称,韩日关系中长期存在的一大障碍似乎就此得到“最终地、无可撤销地解决”,但事情真的如此简单吗?
文章摘编如下:
日本方面严重缺乏诚意
首先,日本并未真诚反省,而是要毁灭罪证。对于如此重要的历史性协议,日本政府关注点不是慰安妇问题本身,而是强调要韩国方面确认对于这一问题“永不再提”,并且迫不及待地要韩国尽快采取具体措施落实“共识”。所谓具体措施,一是要韩国政府承诺放弃为慰安妇文献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二是撤去设置在日本驻韩大使馆门前的慰安妇铜像。
但是,这两点“共识”遭到了韩国政府的坚决否定。对此,韩国政府在12月29日就指明“毫无事实根据”,但日本政府不正面回应,外相岸田文雄在2016年1月4日继续强调这一所谓“共识”,遭到韩国外交部的强烈抗议,再次声明“铜像是民间人士安放,政府没有任何置喙余地”,并警告日本方面“要想顺利落实协议,就不要再有任何招致误解的言行”。
很显然,日本并非要通过这一协议向韩国的慰安妇受害者真诚道歉反省,求得其原谅,而是要借此销盖其在侵略战争中反人道的罪行,丝毫不顾受害者和韩国人民的民族感情。
其次,安倍政府在慰安妇问题上的立场并无任何变化。达成协议的同时,安倍政府的种种言行表明,其否认慰安妇问题的立场实际上并无变化。在双方达成协议后,岸田文雄表示,日本政府的10亿日元出资“是日韩合作的项目,并不是赔偿”,这很清楚地表明了其立场。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更是明确地说这一协议就是为了让韩日间的慰安妇问题“一笔勾销”,以后日本不会再为此道歉。实际上,安倍本人是日本政客中最坚决否定慰安妇问题的代表人物。自从1996年第二次当选议员开始,他就一直攻击“河野谈话”,把慰安妇制度歪曲成“自愿行为”,在其2006年以及2012年两次出任首相后,依然如此,遭到包括美国在内的多国谴责。就在韩日协议达成的同一天,其夫人安倍昭惠再次参拜靖国神社,中间含义不言自明。
在毫无诚意、立场不变、罔顾事实的情况下,安倍政府之所以急于在2015年内和韩国就慰安妇问题达成协议,是将其当作政治筹码,达到以下几重目的。
慰安妇问题被当作政治筹码
一是顺应美国要求,强化美日韩同盟关系。慰安妇问题是韩日关系中最重大的障碍之一,美国为理顺其同盟关系,以便更好为亚太再平衡战略服务,近年来一直敦促日本就此问题向韩国道歉。因此,在韩日协议达成的当天,美国国务卿克里就称赞此举“有助于推进美国最重要的两个战略伙伴间的关系”。
二是应对国内压力,争取大选支持。近年来,由于安倍政府因历史和领土问题,与中韩等东亚邻国关系不断恶化,其外交失败在国内遭到在野党和民众的强烈抨击。2016年7月日本将进行参议院选举,安倍政府将韩日协议称为外交上的一大胜利,力图借此争取民众在选票上的支持。
三是作为力量杠杆,对冲压制中国。安倍在1月4日的国会说明中毫不讳言,日韩协议的目的之一是制衡中国。
由此可见,韩日协议在日本眼中就是一个达到自身目的的政治筹码,这是慰安妇受害者和相关东亚各国人民绝对不能接受的。日本想要获得谅解,只能切实正视和反省侵略历史,以负责任的态度处理这一问题。(唐奇芳)
编辑:王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