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59岁老人张黑弟台风夜独守大坝 挽救三江农场群众性命
海口市三江农场三江坝在“威马逊”登陆的18日夜里发生溃坝事件,1万亩鱼塘和居住在周边的420余名群众告急。三江坝上,一位59岁的老人张黑弟,在恶浪汹涌的夜晚,孤独一人守住大坝,向三江农场传出了关键的讯息。
如果不是这场超强台风的到来,张黑弟和他39年来守着的三江坝,几乎是一个要被人遗忘的角落。
29.5公里长的防波堤,是1970年代围海造田时,桂林洋农场派来的两个连队和招聘的民工共同投工修建的。北边有一眼望不到尽头的三江红树林,南边有上万亩的鱼塘虾塘,在平日宁静的夜晚,站在大坝上极目眺望远方,红霞与水面相映,有如画中的美景。
然而,在7月18日“威马逊”侵袭之夜,这里却成为一处夺命的关卡。
近40年了,由土坝和石坝共同组成的三江坝年久失修,石坝部分上的护栏缺的缺,掉的掉,坝上也是坑坑洼洼。“其实这条大坝早该修了,因为农场实在困难,出不起钱,修坝的事也就一而再地拖延。”三江农场党委书记林尤炎无奈地说。
疏忽的修缮,导致的是灾害面前的危急。“这一次保住了大家命的就是张黑弟!”三江农场副场长周经业说。
7月18日下午4时,农场接到了张黑弟的紧急电话:“马上要溃坝了!这边大坝两侧水位落差高达2米,快守不住了!”
“接到电话,我们农场派人到附近安置点挨户去查,赶紧转移群众。”林尤炎回忆。
从18日下午4时到晚10时,暴雨狂袭的最艰难时刻,老人是这样度过的:他每半个小时巡坝一次,开始的时候是在大坝下边走,可4时过后大水袭来,水位发狂般地上涨,他害怕了,趟水跑到了大坝上,此时西南的狂风刮得吓人,坝体有些轻微的震颤,张黑弟站不稳,向前挪步都很艰难,于是,他想了一个比较“保险”的办法——爬。他用双手狠命地抓住大坝的石栏杆,然后一点一点匐着身子向前“蹭”,从上坝的梯子口到溃坝点,200多米长的路把他的手和胳膊都划破了,海水一冲,一股股咸痛。
灾难之夜,张黑弟报送“溃坝危情”后不久,三江坝宽10米左右的石坝被瞬间冲垮了!
海水汹涌涌向良田和万亩鱼虾塘,老人浑身打透,躲回宿舍,雨浸进来,他把自己裹在角落里等待大水褪去。
400多名群众在溃坝前的那一刻顺利转移了,那一夜,海口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吴川祝在坝上见到张黑弟时动情地说,“你救了好多条人命啊!”
赶来救灾的不少人,还发现了这位老人肚皮上有一个大大的“人”字形伤疤,疤痕像爬虫一样显眼,原来3年前,老人动过一次肝部肿瘤的大手术,像他这把年纪和经历过这样的病痛,本不该还留在这样的岗位上的。
1975年围海造田后,老家桂林洋农场的张黑弟和20多名工人一起留在了三江,老人守着付出过自己汗水修好的大坝,领着十几元工资,平日里还能养点鱼维系生活。到了1980年,三江农场工人的工资发不出来了,“断粮”使得原来一起守坝的工人们相继走光,最后只剩下张黑弟一人,“大家都走了,谁来看坝呢?我熟悉这里,我不走,这里肯定还需要人呐!”
于是此后的34年,张黑弟就一直一个人孤守三江坝,无数个夜里没人跟他说话,他就躲在蚊帐里,朝着窗外,默默看着无际的天幕。
因农场经营困难,近年来,张黑弟一直领着900元工资过生活,这数目还够不上海口的最低工资标准,日子挺难的。我们问阿公:“你已经59岁了,明年退休了要干点啥?”
张黑弟反问,“农场如果不嫌弃我,我还想一直在这里守坝,行吗?”
读懂张黑弟的这一刻我们明白:时间是可以消蚀岁月的,但却永远无法消蚀一个人对一片红土的相依和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