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开发汹涌 海南新石器时代遗址告急(组图)
万宁至三亚东部沿海地区史前遗址分布图
英墩遗址出土石器
日前,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入选“2015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国际旅游岛商报记者致电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傅国宪了解到,从2012年至今,考古队通过3次考古调查和发掘,最终,在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共发现,万宁港门岭西、南国,陵水六量岭下、走风,三亚下丈、燕鸟坑等近40处遗址,其中,桥山、莲子湾、陆仔湾等重要考古遗址,有可能填补海南史前考古学文化的空白。然而,海岸遗址也面临着严重的周边环境过度开发、保护形势严峻等问题,亟须引起政府关注并加强海岸遗址的保护工作。
海南新石器时代遗址多达近40处
据傅国宪介绍,2011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与我省就进行战略合作、开展海南考古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在此协议下,2012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华南一队与海南省博物馆(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海南地区史前考古遗址进行了调查。
在为期3年多的考古调查和发掘中,联合考古队沿万宁至三亚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考古调查与发掘,发现了宁港门岭西、南国,陵水六量岭下、走风,三亚下丈、燕鸟坑等近40处遗址,其中,陵水桥山、莲子湾,三亚英墩三大遗址为重要遗址。
傅国宪称,所发现的遗址类型主要包括沙丘、沙堤和贝丘三大类型。根据所发现的遗址器物判断,器物距今约7000年至3000年,年代最晚为汉代。在出土文物方面,因为很多陶器在出土时十分破碎,因此,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考古文物主要从石器到陶器,能进行修补的有几百件。“考古工作直到2015年6月才结束,目前我们正在进行文物修复工作,如果拼接完整,修补的陶器等文物可能多达几万件。”
桥山遗址出土陶脚模
英墩遗址出土鱼骨串饰
三大遗址出土大量陶片和瓷片
桥山遗址位于陵水县新村镇桐海村北约的沙丘之上,东临桐栖港,周围可望丘陵。桥山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为海南地区迄今发现的最大的史前遗址之一,其面积之大、堆积之丰厚、遗物之丰富、保存之完好,目前在整个华南地区都极为罕见。该遗址发掘面积约合850平方米,遗址分为4层,出土文物主要为陶片和瓷片。
考古队还在临近潟湖的遗址东部发现一座墓葬。傅国宪回忆,发现墓葬的时候,考古工作已近尾声。该墓葬平面略呈圆角长方形,长约130厘米,宽约50厘米。
“当时发现,在墓周围有8个柱洞,柱洞之间的距离基本相等,所以我们推测,柱洞与墓葬共生,墓葬之上可能存在建筑。”傅国宪回忆道,因为海南的气候炎热,土壤呈酸性,下葬后,尸体不易保存,因此考古队在对墓葬进行发掘后发现,人骨不完整。墓内出有头骨残片和部分胫骨,保存状况较差。头朝西南,面向不详,直肢葬。未见随葬品出土,填土中出有细碎的夹砂红陶片。“目前还不了解墓主人的相关信息,还需要相关的专家进行测量。”
此外,在该墓葬,考古队还发现了夹砂红褐陶,器型一般较大,可辨者有釜、盖、罐、钵、盆等,梯形石器,泥质磨光红衣薄胎陶片、灰褐薄胎陶片和夹粗砂的红褐厚胎陶片以及双肩石器。两组遗存分属不同的考古学文化。
莲子湾遗址遗址位于陵水县黎安镇大墩村西南约3公里,山牛岭与尖岭相夹的沙堤之上。遗址出土了大量与桥山遗址第3层所出相当的磨光红衣陶片和夹粗砂红褐陶片、石器、动物遗骸等大量遗物。傅国宪认真道,经初步整理,磨光红衣陶发色浓艳,陶质较硬,泥质,胎薄,烧成火候较高,制作精美,研磨仔细,器型有折沿或有领圜底罐、尊(圈足杯)、圈足碗、圜底钵、平底钵等;红褐陶,陶质疏松,夹粗砂,厚胎,烧成火候较低,制作粗疏,器型均为钵形釜。石器大多磨制,以有肩石器为主。桥山遗址第3层以及六量岭下、东喜等遗址亦见有此类遗存的原生堆积。
在考古过程中,考古队在三亚市海棠区江林村东约1.5公里,处于海棠湾沿岸沙堤的南端,发现了英墩遗址。傅国宪说,该遗址东临大海,西濒铁炉港,周围可望丘陵。英墩遗址面积达15000平方米,存在丰厚的贝壳堆积,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在该遗址,考古队员发现了少量磨光红陶片、骨器、鱼骨、动物遗骸、鱼骨串饰等文物。
英墩遗址贝壳堆积
遗物涵盖史前文化发展的关键阶段
对于考古队发掘的遗址及文物,傅国宪坦言,以往海南地区的考古基础相对薄弱,除三亚落笔洞遗址外,鲜有考古资料公诸于世,系中国考古的处女地之一。新发掘的多种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及遗物,年代在距今7000年—3000年间,体现了其文化面貌与性质,涵盖了史前文化发展的关键阶段,填补了海南史前考古的空白。
考古队可通过关键的层位关系建立起“英墩→莲子湾→桥山”的基本年代框架,并据此构建“英墩→莲子湾→桥山→走风”的编年序列,这将是构建海南岛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的重要基石。这些遗存自成体系,具有自身的发展脉络,北与华南大陆的考古学文化联系密切,南与东南亚及南太平地区有所关联,是中华文明对外辐射的重要据点。
在“一带一路”战略的语境下,“南岛语族”的话题引起学界乃至国际社会的热议。海南岛背靠华南地区,面向海洋,是“南岛语族”起源与迁徙的重要节点。而考古队在桥山、莲子湾、英墩遗存考古中出土了新石器时期古人用的有肩石器,与世界上仅次于刚果语族的第二大语族——南岛语族的近似。作为海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代表桥山、莲子湾、英墩遗存对“南岛语族”相关研究意义重大。
此外,傅国宪坦言,考古中发现的海南地区首座史前墓葬,出自难以分辨遗迹单位、难以保存人类骨骸的沙丘遗址,弥足珍贵。同时,莲子湾遗址亦见有人类骨骸出土。这些材料将为了解海南先民的体质人类学特征以及古DNA信息提供支持。而莲子湾及英墩遗址出土大量的动物遗存,将为海南东部沿海地区的史前人类的行为模式、生计模式、生存环境等问题的研究提供重要材料。
海岸遗址周边开发严重破坏遗址
虽然考古队发现了诸多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并有多项遗存填补了海南考古史前文化的空白。然而,傅国宪等人也在一次次的考古中发现了一个问题:海岸遗址的周边环境开发极为严重。
“比如,从三亚的海棠湾到陵水的蜈支洲岛一带,房地产开发挺严重的,再如清水湾一带,破坏也挺严重。”傅国宪严肃道,海南史前考古资源相当丰富,出土遗存颇为可观,目前已受到国内外学界瞩目。这些考古遗存见证了海南的历史,是重要的文化资源,将大幅提升海南省的文化品位及软实力。但是,近年,海南成为旅游热点,沿海一带出现建设酒店、商品住房的热潮。酒店、商品住房选址一般位于海湾沙堤之上,与古文化遗址分布位置重合,基建工程往往对遗址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比如在海南岛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中有重要意义的岗山、走风遗址在发现之后即遭毁坏,如今已荡然无存。我们现在只能对文化遗址进行抢救,希望政府能够重视文化遗址保护的问题。”
对于文化遗址保护问题,傅国宪建议,可以在保护文化遗址的同时进行开发,比如绕开文化遗址进行地产等项目开发、在小区设置博物馆等文化景点等方式,既保证文化遗址得到有效保护,又能够带动经济发展。
谈及文化遗址保护问题,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副调研员黎吉龙表示,桥山遗址已经由省级文物主管部门公布,被列入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面对迫切需要保护的海岸文化遗址,省文物局等文物主管部门的保护规划和保护方案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赵汶)
编辑:凌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