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帮扶蚕农 吊罗山乡种桑养蚕产业后来居上
7月初走进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最偏远的吊罗山乡,看到大片翠绿茂盛的桑树成为新的风景。由于地理、交通等条件制约,吊罗山乡从2011年底才开始发展种桑养蚕绿色产业,但乡党委、乡政府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组织引导、服务管理到位,种桑养蚕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后来居上,仅仅4年时间,到目前为止已发展到桑园面积3037亩,全乡蚕农281户。去年全乡卖蚕茧18批、1363张,产鲜茧11.2万斤,同比增长136%;农民卖茧增收257.8万元,同比增长87%。今年至6月底止,养蚕6批、685张,产鲜茧6.9万斤,同比增长136%,农民卖茧增收147万元,同比增长126%。琼中桑蚕办有关人员说:“吊罗山乡去年桑蚕产量居全县各乡镇第三,预计今年将跃居第一。全乡种桑养蚕绿色产业发展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干部包干落实 深入村里动员
分管农业的副乡长陈文说:“乡党委、乡政府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发展种桑养蚕绿色产业,制订产业发展方案,干部包干到各村各农户,签订跟踪服务保障责任书。”乡干部注重帮助蚕农解决实际问题,关心服务到位,不允许因为干部不到位导致蚕农出现问题。
乡政府与各村委会与订目标责任书,将种桑养蚕产业发展主要指标列为村委会干部年度考核指标之一。对发展速度快、成效显著的村委会和有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重奖;对完成任务差、弄虚作假、工作配合不积极的村委会、村小组给予通报批评;对影响全局工作的,实行责任追究制。
太平村委会高提村小组村民吉儒清2012年开始种桑养蚕,共种桑树18亩,其中租地15亩。去年种桑养蚕纯收入6万元。今年他改养效益更高的小蚕,到6月底,已养小蚕7批、210张,纯收入近3.5万元。他说:“政府让我们种这种那,种玉米、地瓜、芋头等,种了没有人来收。但让我们种桑养蚕是对的,绿色产业收入高、收入快,村民欢迎。”他是全村第一批养蚕的,他赚钱了,村民都跟着养。
吊罗山乡种桑养蚕产业起步较晚,针对村民对种桑养蚕缺乏了解的实际,大力宣传种桑养蚕的成功经验和示范典型,组织村民相互参观学习、请种养专业户谈心得体会等,用生动的赚钱效应激发群众的生产热情。多次在乡政府及深入各村委会、村小组召开种桑养蚕动员会,在各村组织具有种桑养蚕能力和积极性的农民120多人,到和平、长征和湾岭等率先成功种桑养蚕的乡镇参观学习。
有序流转土地 提供周全服务
吊罗山乡在发展种桑养蚕产业的初期,注重打造专业村、专业户,对土地进行规范、有序流转,通过转包、承租等方式,有偿转让给有劳力、积极性高的农户种桑养蚕。目前在全乡3037亩新老桑园中,有一半以上都是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起来的。新安村委会新安村小组村民邓运新种桑养蚕的积极性高,也有资金和能力,但他家只有4亩旱地,乡干部到有土地的村民家动员,帮助他租地20亩种桑养蚕。他说:“乡干部不帮忙,我可能租不到这么多的地。”
太平村委会上龙坡村小组52岁的黄玉兰种桑树5亩,老两口养蚕去年收入3万多元。尽管她从2012年开始养蚕,技术熟练,但仍然会遇到病害等养蚕难题。今年6月天气比往年热很多,高温使蚕患脓核病。她说:“蚕患脓核病时,我马上打电话给乡里的技术员孔令就,他马上就会到家里来治病,解决治病难题。”养蚕赚钱,着眼于长远发展,她家新盖的90平方米的新蚕房,用的是琉璃瓦,不是简易的铁皮顶,比她自己住房的瓦要好。
吊罗山乡为广大蚕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邀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培训,选派一批农业技术骨干和种桑大户外出参观,学习种养技术,将种桑养蚕实用技术主动送到蚕农手中。做好技术跟踪服务,要求桑蚕技术员和农业科技110服务站技术员,定期到养蚕农户家上门指导,老养蚕户每周去1至2次,新养蚕户每天去1次。以保姆式贴心的服务,增强农户发展种桑养蚕产业的信心。
编辑:叶霖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