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在废墟上发芽
7月23日,文昌市罗豆农场第三作业区南洋村,领到救灾物资的村民露出笑脸。 张茂 摄 |
■ 海南日报记者 李科洲 刘笑非 特约记者 许环峰
风已经过了,雨还在稀稀落落地下着,雨水滴在文昌市翁田镇水高村村民林代玉的脸上,分不清泪水还是雨水。
她坐在自家的瓦房前,低声喃喃着。曾经温馨的家园,只剩下破瓦与断墙,老人独自望着倒塌的墙壁与漏雨的屋顶,无言泪下。
在超强台风“威马逊”几天前登陆的地方,倒塌的房屋随处可见。承担防风重任的木麻黄树林成片折断。心急如焚的人们或驱车、或步行,走过泥泞的道路、翻过散落的树木,一起赶往家的方向。但他们不知道,前方迎接他们的是家人等待已久的温暖怀抱,还是人去屋空的一片废墟。
一夜之间,文昌房屋倒塌1.7万多间,掀顶2.3万间,全市超过24万人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受灾人口42万,占全市总人口的70%。当风停雨歇,有近10万人无家可归。
当无助的人们穿着依旧湿透的衣服,在瑟瑟发抖中等待救援时,一双双温暖的手伸过来了。通往自然村的路通了;一个个安置点在设立;十几个自来水厂购买来临时发电机组实现正常供水,偏远乡村正在迎来上百台发电机,轮流到各村庄抽水;供遮挡屋顶的45万平方米彩条布正在紧急采购中。
一条条指令在发布,一个个车轮在转动,一双双脚步在迈进,遭受“威马逊”重创的灾区,在废墟上挺立。
连夜打通生命通道
水电皆断、食物短缺,救援物资,急需!
房屋倒塌、多人被困,抗灾部队,急需!
多人受伤、药品用尽,医疗人员,急需!
进出翁田镇的大路,只有一条。物资救援能走的路,只有这一条,但它过不去!
7月18日下午2时,呼啸的风开始变大,60名来自文昌市公安局的民警,正紧急驰援翁田。刚过大致坡镇几公里,折断的树木阻挡了去路,部分民警与记者一起,被困在路旁的一处民宅中。
“那边情况怎么样?我知道很紧急!但我们困在路上了!”一位民警的对讲机里,传来这样的声音。随他的目光看向门外,更多的树木在风中折断,让前进的路更加艰难。“要是刚才再往前走,说不定就能走过去!现在怎么办?”他在喃喃自语。
更猛烈的风夹杂着暴雨袭来,因为不断地联络后方,民警们的手机响起了电量低的报警声。“您有数据线吗?我的电话不能断,让我充充电吧!”民警的声音中,带着焦急的颤抖。下午5时许,一辆工程铲车出现在路上,他们带着几辆被困的车,从翁田方向驶来。一位民警顾不得风雨,冲上前去了解情况,他随身携带的对讲机里,则传来让人更揪心的消息:“好多房子塌了!你们能过来吗?”
等不了了!但是路还没通!不想再等待的民警们,抓起砍刀、脱下雨衣,冲进了狂风暴雨里。好几次,他们差点被风吹进路边的田洋里。
一下、两下、三下,砍刀砍向碗口粗的树木,终于清出了一车宽的道路。“赶紧走!前面情况危急!”来不及坐下缓一缓,民警们就钻进车里,在风雨中驶向翁田。记者只知道他们来自文昌市公安局禁毒大队,甚至来不及问他们的名字。
前往翁田20公里的道路上,80名来自文昌边防支队的战士,在雨不停歇、一片漆黑的夜晚,靠着手电、斧头、砍刀,用他们能够做到的最快速度,清理着路上的障碍,为灾区打开生命之路。来不及休息,到达翁田的边防官兵们又踏上征程,开赴前往受灾最严重的明月村。一车车救灾物品紧随其后,进入灾区,送到受灾群众手中。
物资在紧急运送!7月19日,翁田镇政府办公室里,前来组织救灾的文昌市委书记裴成敏通过电话命令该市民政部门,当晚10时前组织一批矿泉水和食品送到翁田镇,以解燃眉之急。截至7月21日,所有自然村道路全部打通。帐篷、食品、衣被、发电机,一批批物资源源运往灾区。
电网在紧急修复!经过连日紧张抢修,目前,文城、清澜、会文和东郊等大部分镇已恢复送电,村庄通电率约50%,计划24日全面通电。通讯、供水都在逐步恢复中。
干部在紧急行动!灾情发生后的当天深夜,文昌市召开紧急会议,要求19日早上7时前,各级干部必须到每一个自然村了解灾情。之后,文昌派出8个工作组到受灾重点镇指导工作。在抗灾一线,每天都有3000多名党员干部的身影。而台风期间,作为市委书记的裴成敏,带着相关部门工作人员,4天来跑了4轮受灾最严重的乡镇,先后走访了17个自然村,行程达1300多公里。
4小时转移18万人
行路,难!转移,难!救灾,难!
通往市里的道路已经中断,但必须回去召开紧急会议部署救灾,怎么办?夜里,起风前就赶到翁田镇指导抗灾的裴成敏被困在了镇里。不通车就走路!于是,一行人步行了3个小时,来到抱罗镇,才坐上车赶往市里,并连夜召集市有关部门负责人部署救灾工作。
海边还有群众没有转移!刚把104岁的老人转移到村委会办公室的翁田镇明月村支书、村委会主任陈泽存来不及喘一口气,又和其他干部一起赶往海边养殖场。这是一排铁皮屋,一一敲开门,陈泽存倒吸一口冷气:足足有17人没有转移!他们心存侥幸,还想着要照看养殖场的财物。“今天你们必须撤离,这是政府的命令,你们同意也得执行,不同意也得执行!”就这样,陈泽存和镇里的干部一起,一边劝说,一边强硬拉走了这批人。台风过后,养殖户们回去查看,一排铁皮屋全倒塌,还有一棵大树倒下,正好压在一间铁皮屋上!
早在18日上午,正在锦山、抱罗、翁田等镇检查防风工作的裴成敏接到省委主要领导的要求,必须把在翁田镇周边25公里内居住在平房、瓦房或危房内的居民撤离。于是,一场浩大的转移工作开始了。驻点在翁田的文昌市领导和镇村干部一起骑着摩托车进村转移群众;冯坡镇冯坡社区居委会支部副书记林洪民在被风刮倒、头部流血的情况下,3次上门劝说60岁的孤寡老人卢爱卿转移;铺前、公坡、抱罗、罗豆农场等镇(场)都行动起来,驻点干部和村镇干部冒着强风,进行逐户劝说群众转移。就这样,4个小时内,在已经转移5万人的基础上再转移了18万人。
台风过后,忙累还在继续。文昌市交通局工作人员林少英一夜没睡,甚至没时间趴在桌子上休息一会。因为在台风到来时,他正和翁田镇其他的干部一起,到村子里转移群众。台风过境,天色渐暗,林少英来不及歇息,又要在堆满倒下树木的路上步行赶回镇里。
19日上午,记者注意到,偌大的镇政府院里,除了赶来避风的群众,鲜见镇里的干部。“他们都下乡去了,6点才回来,7点又走了。”林少英告诉记者,他本想和干部们一起回去,但救援物资到了,前往村里的路还没通,他必须留在这里为后续部队带路。
说不上几句,林少英又忙碌起来,看得出他很累,虽穿着雨衣,内里的衣物却还滴着水。台风登陆的夜里,他放弃了和家人在一起的机会,选择和村民们呆在一起。后来记者才知道,林少英的家,也在翁田。
力量 向重灾区汇聚
面对着满地的瓦砾,翁田镇大城村74岁的林克芝暗自抹泪;面对回家探望的女儿,翁田镇松树村村民林诚与女儿抱头痛哭;面对前来慰问的文昌市长刘春梅,昌洒镇一位村民失声哭泣。痛,家园不再;痛,重建艰难。
安置点群众近10万人,需要大米近960万斤、食用油9万瓶;板房需要1.7万间、帐篷2000顶。还有,防疫物资、重建物资也严重短缺。政府面临重重困难,受灾群众热切企盼。
资金紧缺,靠“省”和“挤”。灾情发生后,文昌市暂时叫停了市政道路的绿化工程,以省出资金投入赈灾。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文昌市压缩行政经费,紧急拨出第一批2000万元救灾资金。尽管如此,与初步统计的59亿元损失比起来,救灾资金缺口仍然很大。
翁田镇的瓦房几乎全部损毁,锦山、铺前、冯坡、罗豆农场等镇(场)的瓦房损坏过半。在采访中,受灾村民最迫切的希望,就是能在短时间内房屋得到重建。而重建过程中,除了资金,瓦片紧缺也是一个问题。翁田镇水高村村民林诗渊家中瓦房全部被掀顶,目前借住在亲戚家。记者见到他时,他一边清理房中物品,一边摇头叹息:“估计要两三万片瓦才能补齐漏屋。”更让他揪心的是,翁田镇上瓦片供应紧张,价格较贵。
对此,文昌市有关部门已联系到供应商,将协助群众采购瓦片等建筑材料;对于有 能力 自行重建房屋的给予一定补贴,对没有能力自行建设的贫困户,政府将整合各项补贴补助资金,协助申请银行贷款。
抱虎港,渔船被台风吹到岸边,横七竖八,上百艘渔船受损。铺前港,被风吹起的渔船甚至拍打到了楼房,这个渔业大镇的渔产业受到毁灭性打击。由于渔产业缺乏保险,台风中造成的损失一时难以补偿,渔民们恢复生产的难度较大。对此,文昌市正在组织和指导群众对受灾严重或绝收的作物进行补种改种,组织养殖户修复养殖场,补种补苗,尽最大 努力 减少农民损失。
台风来了,家园毁了,但只要人还在,家就还在。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省军区调集200名部队官兵和12辆炮车,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了道路清障工作队,连夜驰援罗豆农场,转移被困群众4600多人。
社会各界送来了帐篷、食品,目前捐款约达1000万元。远在海外的华侨们,面对故土遭难,纷纷献爱心!新加坡、香港、泰国、美国,一笔笔善款、一批批物资从海外驰援家乡。台风过后的第五天,从海外汇集的善款已超过320万元,远在海外的华人、华侨用行动表明,他们从未远离,他们一直都在。
面对巨大的灾害,生活和生产的恢复任重道远。此刻,我们都是文昌人,我们的心在翁田,在冯坡、铺前,在灾害最严重的地方。面对受灾群众企盼的目光,面对哭泣的村民,文昌市一位领导这样安慰:“不哭,房屋倒了,咱们还会再修;没有钱,我们一起想办法!不哭。”
文昌,不哭,我们和你在一起!
(海南日报文城7月2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