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岭尾小学邢孔梅:关于爱和坚守的最美诠释
从一名19岁的汉族姑娘,变成年逾四十的黎村“阿姆”,她扎根偏远乡村27年,只为传播教育的一缕芬芳。
6月12日下午2点半,60岁的谭志良用一把生锈的铁锤敲响一段铁护栏,岭尾小学下午的课程便在这发涩的铃声中开始了。
“同学们,谁来告诉叔叔,你们喜不喜欢邢孔梅老师?”记者走进二年级教室,向孩子们提问。
“喜欢!”教室里14个孩子齐声说。
孩子们不会说谎。他们的父辈在27年前也说过同样的话,并用行动证明了对一位来自汉区的女老师的爱戴。
“汉族妹仔”黎村一呆27年
岭尾小学位于白沙黎族自治县荣邦乡岭尾村,严格来讲,它只是荣邦中心学校的一个教学点,全校只有一、二两个年级,全校包括校长在内共4名老师,27名学生。
语文老师邢孔梅,是这个黎族村子有史以来第一名汉族老师。1988年,年仅19岁的邢孔梅以代课老师的身份第一次踏进这座学校,村子里就沸腾了,大家奔走相告:“学校来了一位讲普通话的汉族妹仔。”
那天是星期天,学校来了很多人。孩子们围着邢孔梅问:“老师,你来这里教我们啊,不会走?”27年过去了,岭尾小学的老师换了一茬又一茬,邢孔梅还留在这里。“从我来的第一天起,我就觉得和这里的孩子有缘。”回忆起当年的情景,邢孔梅流下了眼泪。她说,第一次来到这所学校,她也流泪了,不是因为条件艰苦,而是觉得孩子们很可怜。
邢孔梅回忆,那时候岭尾小学仅有一栋已成危房的砖瓦房,墙上两个大洞,教师住的房间里黑漆漆的,晚上靠煤油灯照明。晚上,她一个人在房间的时候,经常有些黎族青年趴在窗户上喊:“老师,老师。”
但随后的日子里,她被黎族同胞的热情深深地感动了。村民们帮她挑水、孩子们帮她捡柴火。知道老师爱吃甘蔗,孩子们从家里抱来甘蔗。“有时候下课回到房间,床底下都是甘蔗。”
“第一次上课,走上讲台,看到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里闪着光芒,我就觉得这辈子注定扎根在这里了。”邢孔梅说,后来,她的父母从乐东老家来探望,心疼女儿条件艰苦,劝她回去复读,争取考大学,但她拒绝了。
3年之后,因工作成绩突出,荣邦中心学校决定将邢孔梅调离岭尾小学,到条件较好的荣邦中心学校任教。“当时调令都发下来了,我考虑了一番,最终还是决定留在岭尾。”邢孔梅说,她实在不忍心弃这里的孩子而去。
时间又过了一年,邢孔梅恋爱了,岭尾村青年吴章成赢得了这位汉族姑娘的芳心。尽管家人反对,邢孔梅还是义无反顾地嫁给了吴章成,完成了扎根岭尾最为重要的一步。
爱,因坚守而令人感动
很快,邢孔梅和吴章成有了第一个孩子。不幸的是,她的孩子被查出患有地中海贫血症,不满一岁便夭折了。第二个孩子,也是如此。接二连三的噩耗,让邢孔梅颇受打击。但她并没有忘记初心,对班上的孩子们反而更加疼爱了。许多孩子都亲切地叫她“阿姆”。
校长刘宁是岭尾村人,和邢孔梅共事二十多年。对这位老搭档,他打心底地敬佩,他说:“邢老师对孩子的爱是真挚的,视学生如自己的亲生孩子。有些孩子家境贫困,衣服破旧,她就给孩子买新衣服。”
“邢老师很敬业,一般不会请假。今年5月,她检查出患有糖尿病、子宫肌瘤,住了十来天院就回到工作岗位了。”刘宁说,为了不耽误课程,邢孔梅从医生那里学会了注射,自己在家注射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
刘宁说,岭尾小学地处偏远的贫困乡村,学校条件艰苦,“邢孔梅老师从一个19岁的小姑娘,到如今年近50岁,半辈子扎根在这里,实在太不容易了。”
如今的岭尾小学,没有校牌,没有体育器材,仅有的两间教室没有任何电器,连电灯都没有。夏天上课的时候,教室开着窗,老师和孩子们仍热得直流汗。老师们仍旧在已成危房的平房里办公,没有电风扇、空调,更不用提电脑。
2013年,邢孔梅的高中同学聚会,有当上领导的老同学问她:“老同学啊,需要帮忙找关系调出来不?”邢孔梅摇摇头,笑着说:“不用了,当初就没有走,更不用说现在了。”
与孩子们在一起,吃苦也幸福
回忆过去的27年,邢孔梅说:“我没有做出什么大贡献,但我把我的一生都给了这里。虽然这里条件很艰苦,但我觉得很幸福,和孩子们在一起很快乐。”说这些话的时候,她不停地抹眼泪。她说:“其实我是一个很坚强的人,碰到困难,咬咬牙就过去了。只不过有些感性而已。”
邢孔梅说,她是一个苦命的人,但又是幸运的。如今,她的女儿已经9岁了,在邦溪读三年级。由于路远,女儿住在学校,半个月才能回一次家。“想她的时候,我就和她爸爸骑车去学校看她。”聊起女儿,邢孔梅露出了笑容。
27年过去,岭尾村到处都是说着一口流利普通话的孩子,但这座村子对邢孔梅老师的敬意从未淡去。村支部书记陈松说:“邢老师教了我们村两代人,村里40岁以下人几乎都是她的学生,大家都很尊敬她。”
27年,邢孔梅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但她作出的贡献、取得的成绩大家都看在眼里。白沙教育局局长李天文说:“邢孔梅老师很优秀,曾多次获得县、校两级优秀教师。尤其令人敬佩的是,她一直坚守在岭尾村,将自己的半辈子献给了贫困乡村的教育事业。”(记者 徐一豪)
编辑:叶霖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