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7.12.2021  11:31

  近年来,屯昌通过党建引领,抓细抓实农业产业化发展、人居环境改善、文明乡风塑造等方面工作,切实增强了乡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特别是今年6月,屯昌县乡村振兴局揭牌,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随着新发展理念的落地生根,屯昌的新乡村不断提升绿水青山的颜值和“金山银山”的价值,绘就了生态好、环境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崭新画卷,为建设“开放活力、绿色精品、共富共享”新屯昌作出新贡献。

在屯昌县西昌镇更丰村的蚕房,村民查看桑蚕的长势。方山 摄

   产业振兴 就地“造血”促农增收

  日前,笔者走进屯昌县西昌镇更丰村,只见村道两旁,桑树连片生长,养蚕互助合作社的20户村民在各处忙活着。

  更丰村的贫困发生率一度达到23.17%,传统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薄弱,让这个深度贫困村遭遇发展瓶颈。后来,在省政协的倡导下,当地镇村干部向琼中种桑养蚕项目学习取经,最终让憨态可掬的蚕宝宝“”出了更丰村的脱贫新“”路——

  通过“政府+公司+村委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更丰村建设扶贫产业基地,以村集体经济为发展重点,因地制宜发展种桑养蚕产业。这既调整了村里的产业结构,带动农户就业、稳定增收,也让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除了推进种桑养蚕项目外,发展黑山羊养殖也是更丰村促农增收的一大途径。

  在更丰村黑山羊养殖基地的一处标准化栏舍,近百只毛色发亮的黑山羊在埋头吃草。

  “预计今年羊舍扩建后,可以容纳300只种羊,年出栏量可以达到600余只。”屯昌县更丰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林兴说道,公司已经连续3年依约向村集体分红,直接或间接惠及全村困难群众。

  发展产业是巩固脱贫、防止返贫的根本之策,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在屯昌县委县政府和各帮扶单位的支持下,更丰村以产业扶贫为关键抓手,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多措并举积极探索特色扶贫产业,带领群众走上脱贫致富路。

   生态振兴 因地制宜变废为宝

  拆房碎石如何再利用?昔日“脏乱差”的村落,如何转变为花园式的文明生态村?农民群众又如何由过去的“要我建”变成了“我要建”?在文明生态村的建设上,屯昌县屯城镇大洞村交出的答卷,为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树立了标杆。

  大洞村下辖9个自然村,村民住宅基地高低不平,村巷硬化程度不足。“要想改变这种面貌,必须要依靠群众,调动起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大洞村乡村振兴工作队负责人说道。

  为了修通村路,使出行和排水更加顺畅,村里需要拆掉村民的围墙、猪圈、厕所等。但刚开始,哪怕是损害了一棵树、占了一点地、搬动一块石头,村民都觉得心疼。工作队便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村民也逐渐从有思想顾虑到“为大局考虑”,还有老党员主动砍了自家的50多棵槟榔,为环村路让道。

  拆掉了荒废房屋后,成堆的碎石也成了一大难题。工作队这时又生出一条“妙计”——因地制宜,变废为宝。村民在工作队员和镇、村干部的带领下,利用碎石堆砌挡土墙或挡土斜坡,将一些凹陷处和卫生死角填平。

  “通过整治之后,现在的休闲区整洁优美。”大洞村脱贫户王琼忠看着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切身感受到了文明生态村建设带来的实惠和成效。

  2021年,大洞村人居环境整治再发力,紧锣密鼓地推进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致力打造集中式、生态化“治水”新样板。在屯昌,像大洞村这样的文明生态村遍地开花,正不断为乡村振兴赋予强劲动能,夯实基础。

   文化振兴 文旅联姻点“”乡村

  漫步在屯昌县乌坡镇青梯村整洁的环村道上,房前屋后花草掩映成趣,喷绘在民宅墙上的壁画令人耳目一新。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如今的青梯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管丽娟是省文联派驻青梯村第四轮“接力手”。工作队与当地扶贫部门达成一个共识——以塑造文明乡风为契机,激活产业发展动力,助力加快乡村振兴。

  在帮扶单位省文联的支持下,工作队在做好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扮靓村容村貌的同时,发动我省文艺社会组织和爱心企业为青梯村捐赠了60张爱心石凳和160套太阳能路灯;建起青梯文化大舞台,动员村民成立广场舞队,并创作广场舞歌曲《青梯中国梦》。

  此外,工作队还邀请文艺志愿者每周到村里授课,组建村庄童声合唱团,为40多名儿童插上文艺的翅膀。

  深挖底蕴,文旅联姻。为了打造青梯村乡村游特色,青梯村乡村振兴工作队还邀请省影视家协会来青梯村拍摄了微电影《日子》和《梦回青梯》。邀请美术家在该村画出活灵活现的动物彩绘,使该村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文艺村”。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屯昌大力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充分运用乡规民约,实现乡村风貌从“面子”到“里子”的飞跃,越来越多的村民从中得到愉悦与实惠。乡村振兴工作队等驻村干部从自身做起,努力引导村民塑造良好的家风,在潜移默化中促进树立文明乡风,让乡村文明新气象焕然一新,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的文化支撑。

  (撰文/春戈)

编辑:叶霖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