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可畏 台湾须认真应对气候极端化

27.01.2016  18:04

  中新网1月27日电 台湾《中国时报》27日社论称,近期,台中市警官张智诚驾车偕妻至大雪山林道赏雪,不幸坠谷双双丧命。警官夫妻的不幸事件,反映了当局与民众不知雪、不识雪的可怕。以为银妆白雪是圣诞老人,满怀欢喜心迎上前去,殊不知面具之下更可能是陷阱。毫无戒心,毫不设防的后果,是伴随欢乐来的伤害。

  文章摘编如下:

  寒潮与台风、暴雨、干旱并列四大灾害性天气,经过这5天酷寒,台湾气象界发现对寒潮、暴雪的了解,远不如另3项已达相当高的水平,甚至还不曾与“灾害”挂上钩。24日寒潮达最高峰,气象部门发现这波寒潮核心高压不止先前测得的1080百帕,而是史上最高、破纪录的1092百帕;看到大陆中、东部下雪,零度线南伸到广东,才感觉寒潮其实是灾害。

  进一步计算机试算1092百帕的能量,赫然发现威力绝不逊于2013年侵袭菲律宾、造成6300人死亡的强台风“海燕”,这才深刻体认寒潮的破坏性。尤其这波寒潮有北方灌入的强风助威,再加上华南云系挹注丰沛水气,更增暴雪成灾的可能。

  气象界坦承,对寒害监测存在不小误差,降雪更是。“3000公尺高山靠经验推测可能降雪,这回300、400公尺郊山甚至平地都降雪,从未想过”。

  台湾气象界对寒潮、降雪了解有限,行政部门的防寒抗冻救灾机制更是不到位。严格来说,台湾具备防寒抗冻能力仅有合欢山、武岭地区,公路交通部门、公园、警方等单位有成熟的封路、雪链管制能力,甚至当地民众也把雪地安全维护当成营生挹注;不管曾因管制带来不便引发纷争,但合欢山周边确实是台湾唯一抗寒能确保安全的地区。

  民众不会苛责当局因应酷寒能力不足,毕竟亚热带台湾几十年来不曾有过几场雪,若真的大张旗鼓张罗铲雪车、融雪剂等配备,恐怕器材囤到末效期都还没有机会派上用场。但这波寒潮已告诉台湾民众,极端气候让台湾酿生雪灾的机会升高;即便过去不识雪灾,经历过这波寒潮,观念必须调整,才能因应未来严酷的气候考验。

  张警官夫妇双亡的不幸,反映出林道、森林游乐区不具备防寒抗冻的管理及救援能力。张警官赏雪的装备,也反映追雪族对下雪、融雪环境的安全维护所知太有限,只知人身防寒的洋葱式穿着,却不理解上山车辆安全要求,诸如重心偏高的休旅车林道驾驶需高技巧,雪泥难抓地因此必须配备雪胎;如未配挂雪链或可降低胎压,甚或以大毛巾捆绑轮胎增加摩擦力。缺乏认知,轻率成行,风险全然不可测。

  目前科学界尚未能确证寒潮肇因于极端气候,但相信极短时间内就可以找到证据。依据长时间监测大尺度气候变化,纪录延续已一年的强圣婴现象,已找到低纬热带暖水海域北移及北极融冰,造成被锁在低压喷射气流内高能量冷高压有能力突破缺口冲出。

  较让人心急的是,大的变动掌握到了,知道这是长期气候趋势,但气候灾害侦知关键的短期监测,至今仍未有进展。正是这5天寒潮期间,被迫不断修正冷高压强度、下修低温与降雪量及地区的原因。

  另外,雪灾造成的损失是一波波滚动到眼前,不是一次了断。以农损为例,农政单位初估约1.3亿元,这仅是已见或短期可预见,而绝非总数。试想寒潮在大陆东南爆量降雪,春天融雪后沿江河出东海,南流至台湾海峡,几乎可预见2008年澎湖海域受寒害之苦,高机率再现,养殖、珊瑚礁鱼可能再度大量冻毙,这难道不列入抗寒救援考虑?荔枝、高接梨、芒果入夏欠收又怎么算?

  截至目前,科学的长期监测已确认暖化造成极端气候将频频发生,大趋势是暖冬、酷暑将成为常态,这是“趋势”;这一波在暖冬间插队演出的寒潮,只算是“插曲”,对大趋势无足轻重,甚至不久后再度出现同样规模的寒潮插曲,也不无可能。

  既然理解了寒潮、雪灾的危害,眼前要做的,不是仓促、编预算配置各地防寒抗冻装备,应优先建立对雪灾的正确认知,包括当局、人民与气象界,应对的基本知识应立予补强,认真的态度也要建立,也应向有抗寒害经验的温带、中高纬地区取经,建立应对寒潮、雪灾的机制。当然,民众欢欣赏雪之余,也得了解寒害成灾是可怕的。

编辑:王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