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记载先祖之根 海南人从哪里来?
王俞春潜心研究海南家谱30年。 李幸璜 摄
周伟民、唐玲玲教授珍藏的《莫氏族谱》。 张茂 摄
《韦氏族谱》的复印件。 张茂 摄
海南大学图书馆“周伟民唐玲玲工作室”珍藏着各类海南家谱。 海南日报记者 张茂 摄
海南的家谱不仅是一部部“家族史”,是对正史和方志的补充,更在这拥有独立自然生态系统的海岛,印证了“移民的海南”,记录了“海南的移民”。
对海南家谱的研究,具体始于何年何月,我们不得而知,但从明清海南先贤为本族或他姓撰写的家谱序文中,已经清楚地看出他们对迁琼先民的“寻根性”研究;生活在清末和民国两个历史时期的王国宪,在纂修《琼山县志》时,甚至收入了不少姓氏的谱序,而他本人也为其他家族写过不少序文,可见他对本土谱牒文化的关注和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海南家谱文化研究就像各个姓氏一波又一波的修谱热潮一样,方兴未艾,30年间,王俞春、周伟民、唐玲玲、邓玲、王芹、陈虹等从民间到高校的专家、学者,专注于族谱的搜集和研究,成果接踵不断。
移民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走进海南大学图书馆“周伟民唐玲玲工作室”,第一观感是那里的书很多,也很乱,两位老教授查找资料时,总是穿梭在“书丛”中,挪移,翻检,然后又重新堆放。八旬的他们为了研究海南文史,以时不我待的迫切感,除了吃饭、休息,几乎一整天都泡在图书馆里。
在周伟民、唐玲玲的几万册私人藏书中,有一个大书架上满是各个姓氏的家谱,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海南本土的谱牒资料。他们不是最早海南家谱研究者,却是目前收藏得最多的个人,而且珍爱有加,除了请人复印、装订之外,还附上了封面和封底,并在书脊上印上“周伟民唐玲玲珍藏”等字样。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20余年间,周唐二老已经搜集到族谱200余种,涉及66个姓氏,卷数最多的是《冯氏族谱》,达217卷之多。
“我们研究海南家谱,是出于一个偶然的机缘。”1990年前后,时任海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的周伟民多次访问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一些琼籍人士表达了能够寻根问祖的愿望,对他触动很大,“加上我们一直想写海南通史和海外移民史,也需要大量史料,于是便着手搜寻姓氏档案。”
周、唐所藏的海南家谱,大多通过购买、复印、赠送和交换的方式获取,主要来源为沿海的海口、文昌、琼海、澄迈等市县,也有少量广东和新马泰地区的。
“这些族谱对研究海南的历史文化有什么价值?”记者问。
“首先,海南岛是移民岛,族谱资料为移民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其次,对海南古代人物的研究有相当权威的资料;再者,对海南人口史研究也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再就是,对宗族制度研究提供了最基本的资料。此外,对家庭结构与功能、社会结构、妇女地位、民俗、经济史、宗教史、中外交通史和关系史的研究,也是很好的原始素材。”周伟民说。
目前,周伟民、唐玲玲夫妇和助手陈虹,正在编写130万字的《海南家谱研究与移民实录》,计划今年内由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发行。
海南记载最早移民:东汉王氏父子
“建武二年(57年),青州人王氏与二子祈、律,家临高之南村,则东汉有父子至者矣。”明代海南史学家唐胄在其《琼台志》里的这段简单记述,当是来自临高的王氏族谱,很有可能是他的好友和亲戚王佐提供的线索。
周伟民认为:“由此可见,最晚在东汉初年,史籍就已记载移民来琼的王氏父子。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战乱频繁,但海南远离中土,交通阻梗,因此成为战争的避难所,不少中原仕宦、商贾、士卒乃至一般民户,避难逃荒到海南的日益增多,三国时就有几万户迁居海南,东晋时移居海南人口达10万多。足见海南移民成分的复杂性。”
及至唐代和五代,海南的移民情况更为复杂。
海南现在虽然没有发现唐代的族谱,但从清代续修的族谱和镌刻的墓碑,可以知悉唐代的海南移民,既有谪宦、罪臣流寓海岛,如《吴氏族谱》所记的唐朝尚书吴贤秀受族弟牵连,奉旨举家迁琼,成为海南最早的吴氏先祖;也有到海南任职而后代入籍海南者,如《韦氏族谱》的记载:“韦执谊,京兆旧族,顺宗朝丞相,永贞元年(805年),宪宗内禅,受王叔文党累,贬崖州(在今海口)司户参军,摄琼郡事,临民惟谨,因家琼山郑都韦村,著有族谱贻于世。”
周伟民、唐玲玲告诉记者,海南谱牒说明本岛移民的复杂性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每一部族谱都道出各家各族的入琼始祖,是因何事、从何处而来,都交代得十分明白。尤其是宋代的入琼始祖,记载得更加详尽。
如三亚“盛德堂”《裴氏族谱》,写明其入琼始祖为唐朝名相裴度的十四世孙裴瑑(音“撰”),北宋末年从山西闻喜县迁琼,成为居住在崖州(在今三亚)的裴姓始祖。
迁琼始祖 半数来自福建
改革开放后,海南民间修谱活动复苏。1980年代初,琼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王俞春在工作之余,留心收集和整理族谱,成为30年来本土最早研究谱牒文化的人。
王俞春接触的第一部家谱,还不是本家的族谱,而是《张氏族谱》。30年前,他从滨涯村(海口西部、海瑞墓附近)的张烛辉那里借阅家谱后,得知该村张氏始祖为宋末元初入琼的张炤,从此兴趣日浓。
后来,他又复印或获赠林、王、陈等姓氏的家谱,包括一些小姓的族谱,如竺、龙、俞、童、辜等,王俞春也有幸读到,并复印或记录保存。
在搜罗和梳理了将近60个姓氏史料,并参考了正史和方志之后,王俞春写成了他的处女作《历代过琼公传》,1993年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刊行。
但王俞春对族谱文化的研究并不止步于此。
时隔10年之后,他又推出了我省首部移民史专著——《海南移民史志》,该书不但介绍了海南人迁自何方,对海南人回迁内地和移民海外,也有系统的论述,很多素材就源自海内外的家谱资料。
王俞春认为,海南人主要从福建迁琼,目前统计到的175个姓氏的352名迁琼始祖中,有半数来自福建;此外,也有从山东、河南、山西、江西和广东迁琼者。
又过10年,王俞春于2013年出版了“海南档案丛书”——《海南历代各姓官员传略》、《海南教育史志》和《海南历史文化精粹》,很多内容也是围绕家谱资料展开的。
可以说,王俞春是海南家谱研究的最大受益者。但他并不是一个“尽信书”的人,因为很多族谱牵强附会,甚至错讹百出,使得历史真相扑朔迷离,后人难辨真伪,无所适从。
譬如,作为民国海南文史大家的王国宪,就有意或无意地认错了祖宗——在南宋兵部侍郎王居正的墓碑上自称为“裔孙”,而实际上,其迁琼始祖是宋末进士王义,山东青州人,因直谏获罪而谪居琼州,后代中有世居海口三门坡青草村的,王国宪便是其中之一。
此外,王国宪在为本姓其他宗亲撰写的谱序中,由于主观臆断或考究不足,也有不少纰漏和讹误之处,给后世寻根问祖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也无形中制造了宗族矛盾。
对于这位海南先贤在族谱研究上存在的问题,王俞春也在他的书中毫不隐讳地指出。(记者 陈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