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批就是阳光?天真还是装傻?

30.06.2014  22:15

  为了管好城市我们才设城管,设了城管城市管理好像更乱,这些年来,海口市城管一直就这么游走在风口浪尖上。便民疏导点管乱了,停车场管乱了,户外广告牌管乱了,如今一个公共自行车亭又给管乱了。

  据南海网追踪报道,3年来都没做好的公共自行车亭,早在2008年,海南省工商联把“绿色慢行系统项目”推荐给海口市政府,当时海口市政府组织了交通、城管、旅游委等多部门对项目进行前期调研后,认为项目是可行的,于是批复了《海口绿色慢行休闲系统规划》,数字信息亭是《海口绿色慢行休闲系统规划》项目的其中一项内容。

  从报道中看,一家机构推荐,政府组织调研,办公会议审议,城管局审批,全部程序都是在行政机构内封闭运行,尽管项目都与公共利益有关,但没有哪一环能让公共参与。但海口市政市容委户外设置物管理处张处长却一口咬定,这个项目的审批完全“是在阳光下操作的”。或许,在张处长们的理解是,所谓“阳光行政”,就是行政的时候屋外有阳光就算的。

  报道没有详解《海口绿色慢行休闲系统规划》,是怎么一床锦被,就涵盖了公共自行车项目,按习惯理解,慢行休闲与公共出行,前者属于旅游健身,后者属于交通运输,组合在一起有些牵强。就是在政府机构,也分属不同部门,但在规划中,这两样项目就这么捏合在一起,而且程序还走得特别顺利。由此看来,有些事特事特办,是可以不按常规出牌的。

  审批也是程序,可这么多的程序却有点像萝卜招聘。这家名为“海南洋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先搞定了海南省工商联,接着又搞定了市容委。这家公司成立于2008年,成立之后先搞定三亚,在三亚用3年时间,把公共自行车亭折腾成了商业铺面,紧接着又搞定海口,也用了差不多3年时间,在海口也折腾出了这么一批商业铺面,一张方子两处居然都抓到了药。

  海口做事,很多时候都喜欢将公共事业交给一家公司运作。表面上看,公司运作政府不掏钱,可公司却由此得到了政府给予的丰厚回报。便民疏导点由文林公司运作,公共自行车由洋嘉公司运作,前者失败了将主要领导调离,后者运作了3年,眼看着就要重蹈三亚的覆辙,数字亭成了小卖部,尽管民怨沸腾,舆论哗然,但天塌下来还真有高个子给他们顶着。

  海口的数字信息亭项目在审批过程中,没有举行听证会,而是根据有关批示就批准建设;没有举行招标,就指定由一家公司来运作,运作过程中又问题百出,使便民项目数字信息亭失去了本质,变味成了小卖部。杭州如今公共自行车确实成了民生项目,解决了市民游客出行的最后一公里,海口的公共自行车亭却还在争议中顶风前行,挣自己的钱,让人家说去吧。

  不招标、不听证,还能顺利审批,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谁来解开这个近乎于公开的谜底?

  作者:仗剑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