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籍华侨符克放弃越南优越生活 率侨回国抗日救国
原标题:琼崖华侨符克放弃越南优越生活率侨回国抗日救国
我的抗战之琼侨抗日(二)
编者按
70多年前海外华侨“逆流回国”,带回的不仅是财富,更是一颗赤子丹心。正是此爱国情怀,激励了一个又一个普通大众积极投身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昭示着中华民族不屈的爱国精神。
70年后追忆往事,琼崖华侨回乡服务总团团长符克,是一个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名字。他短暂的一生是琼崖爱国华侨的缩影,展现出琼侨别样的爱国情怀。沿着他的脚步,该团先后有245人分五批冲破日军的海上封锁,回到海南参加抗战,写下了一段琼侨赤子心的故事……
南国都市报继昨日刊发“我的抗战之南侨机工”报道后,今天继续讲述归国华侨的赤子心。
琼崖华侨回乡服务总团团长符克,22岁已“决心与全国同胞共赴国难”
三封家书承载一生爱国情怀
8月,文昌昌洒镇,符克纪念馆外,一株株杨桃树挂满了黄黄绿绿的果实。纪念馆内墙壁上冯白驹题写的“生为民死为民,生伟大死光荣”12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
恍惚间,人们似乎又回想起75年前那个酷热难耐的8月,一颗罪恶的子弹穿过符克的胸膛,夺去了他的青春、理想和生命,令人扼腕……
在海口,当符曼芳再次打开父亲符克留下的家书,眼睛早已湿润……那穿透时间长河的爱国情怀,感动一代又一代人……
□南国都市报记者敖坤实习生邓盈盈/文刘孙谋/图
符克的女儿符曼芳和女婿李光邦
一次相聚便是诀别
22岁已决心共赴国难”
在海口,80岁的符曼芳回忆起父亲符克,依然会掉眼泪,“爸爸牺牲时,我才4岁。”关于父亲的记忆,符曼芳用了一生去寻找,从模糊到清晰,到深入骨髓。
唯一清晰的记忆定格在1939年的那次诀别。
“1939年,日本侵略海南岛,祖母让母亲带着我去越南,我们跟随逃难的乡亲乘着大帆船去越南西贡,她自己一个人孤守家门。”在西贡,符曼芳第一次见到了祖父、父亲。
“爷爷还有叔叔们都希望父亲待在越南,打理家族企业。”符曼芳说,“当时爷爷还曾千里迢迢到上海做父亲的思想工作,可父亲选择留在国内,还去了延安。”
那是1937年,符克手捧暨南大学毕业证书,品学兼优,获得了法国驻沪领事馆发放的毕业证法文版证明,越南的多家学校和工商界也竞相邀请符克加盟。
可符克的答复是:“我决定留在国内,与全国同胞共赴国难,请父亲、哥哥及家人多多原谅。”
此时,符克才22岁。
1939年的短暂相聚,并未改变符克报国的初衷。几个月后,符克带领着越南琼崖回乡服务团的42名团员,启程回国。
妻子有孕在身,符克却不得不离开。站在西贡码头上,他频频向妻子、女儿、弟弟挥手告别。弟弟符家寰挤在送别的人群,用相机为他留下了最后的微笑,最后的不舍。
从此,一生诀别。
1939年秋,符克带领的越南团冲过日军封锁线,与先期到达的香港团和星洲团在文昌胜利会师。随后不久,符克出任琼崖华侨回乡服务团总团长。
不幸的是,1940年8月,符克在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斡旋,号召国共合作、团结抗日,激怒了国民党顽固派。在定安,林木蔽天的下坡桥草岭,一颗罪恶的子弹穿过符克的胸膛,滚热的鲜血渗进大地……
尘封半个世纪家书
“盛满父亲一片爱国心”
在海南师范大学的教工宿舍里,符曼芳眼睛湿润,“当时站在西贡码头送别,所有人都心情沉重。然而哪里知道,这便是永别。”
1952年,符曼芳从越南启程回国。临行前的那个晚上,符曼芳的五叔、符克的弟弟符家寰将一大堆相册、纪念册、书信等东西放在了一个书桌上,对符曼芳说这是父亲的遗物。
符曼芳记得里面还有一张周恩来总理给父亲的题词签名。从此,符曼芳开始慢慢了解父亲短暂一生背后的传奇。
1993年,五叔符家寰回海南参加第三届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看到很多纪念馆都有符克的照片。符曼芳猜测,正是这个原因,符家寰回到越南后便托人送回了符克的遗物。
那是一个破破的小麻袋,只有一个信封那么大,可当符曼芳小心翼翼打开才发现,里面的东西比金子还要珍贵。
那是一些照片、纪念册以及几封家书。纪念册中有中共老一辈革命家陈云、董必武等寄语符克的抗日励言,有著名作家丁玲、戏剧家曹禺的亲笔勉励,还有符克留下的三封家书。
尘封了半个世纪的家书终于再次打开。里面的纸张一碰就会碎,有的已经残破。做过图书馆馆长的符曼芳眼眶泛着泪花,“我就一点一点拼接上,一个字我都不给它掉……”
家书中,25岁的符克书写着自己的选择:“我们是一个平常的人,倘不敢冒险前进,寻求出路,是不会有光明之日的……”符克渴望的光明是,“鬼子赶出国土以后,我们一定能够得以共叙天伦之乐的!”
信中,符克甚至已经作了最坏的打算,可他不害怕,“假使遇到不幸,也算是我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完结了,是我的人生最大的休息了。”
这三封书信,没有铿锵的话语,没有华丽的辞藻,生死大事也说得平常。符克将他的思念,他的愧疚,他的信仰,化作了这只言片语的家书。透过那些文字,人们感受到的是时间无法磨灭的爱国情怀。
“建国”与“救国”
琼崖华侨爱国情绵绵
符曼芳的丈夫李光邦仍然记得,他年轻时正是在符克这样的爱国华侨的精神指引下,才参加了抗日战争,走上了革命道路。
“在抗日战争中,符克作出最大贡献,是他所体现出的爱国精神,这种精神将激励一代人。”李光邦记得,当年日本人侵略琼岛时,他和很多人一样选择了逃难。逃到湛江时,李光邦听说了华侨回国抗战的事情,这让李光邦感到羞愧,“符克带着这些华侨,放弃国外安定优越的生活回国抗日,而我们在国内的青年竟然逃跑……”随即,李光邦回到了海南加入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队伍,从此走上了革命之路。
“这就是爱国精神的力量。”李光邦至今记得一位老华侨说过的一句话:“现在我们华侨回来是‘建’国,符克那时候回来是‘救’国,是冒着生命危险的,他更伟大!”
受符克事迹的感染,这位华侨回到新加坡后,四处宣传符克事迹,发动捐款,为建设符克烈士纪念馆筹集数万元资金。
由此,李光邦豁然开朗:无论是建国还是救国,本质都体现琼崖华侨对祖国的绵绵厚爱。
在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前夕,几乎每隔几天就有媒体记者找到符曼芳、李光邦两位老人,希望从老人这里寻找有关父亲符克的记忆。每一次,两位老人都热情接待,他们把这看作是一份责任,一份义务。
“今年就是父亲诞辰100周年。”符曼芳念叨着,今年是父亲去世75周年,抗战胜利70周年,这个纪念日似乎显得格外特殊。
“有一些人甚至专程从北京过来,只为了解父亲的事迹。”符曼芳心里感到的是欣慰:“人们并没有忘记父亲。”翻开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著的《琼崖侨魂》一书,书中赞扬:符克短暂的一生犹如彗星一般在南海的上空划过,燃烧的火焰却穿越了时空,至今仍闪耀着夺目的光芒——这光芒的内核便是对祖国的爱。
生为民死为民
“他是文昌的骄傲”
如今,走进位于文昌昌洒镇附近的符克纪念馆,冯白驹题写的:“生为民死为民,生伟大死光荣”的12个大字,依然璀璨夺目。
76岁的义务讲解员符阳尧看着有人进来参观,便热情迎接。他从口袋里掏出了讲解稿,一点点讲解。这几年来,他已经记不清做过多少次讲解,单说今年以来,就“已经来了好几批人,来了解符克的故事”。
符阳尧的老家也在东泰村,算是符克的邻居。虽然从未亲眼见过符克,可符克的故事,却在东泰村、昌洒流传。
“1927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琼崖各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符阳尧记得老人曾说过,那时,昌洒乡有很多农会、妇女会、青年会、童子团,符克就是童子团的团长,整天率领着童子团的成员们站岗、放哨、唱歌谣。
符阳尧说:“那年全乡开群众大会,要让12岁的符克上台讲话。他一点儿也不怯场,由大人抱着上台,声音洪亮,就像是一个演说家。”
后来,符克走出了昌洒乡。1935年夏,考入上海国立暨南大学教育学院华侨师资班,之后又去延安,最后去越南组织华侨回乡抗日救国……
符克短暂的一生最打动符阳尧的是:他能够放下越南的优越生活,冒着生命危险回国抗日救国。
“那时候很多人下南洋都是去挣钱的,符克还是大学毕业生,如果去南洋挣钱,他一定能挣很多钱。”符阳尧说,“可是符克没有这样做,他选择救国宣传、为抗击日本侵略者,组织一批批华侨回国,救国救乡。”在符阳尧看来,这样的人生态度、人生理想值得今天的青年好好学习。“符克是我们昌洒的骄傲,也是我们文昌的骄傲。其精神与日月同辉,其英魂与天地共存——热血丰碑!”符阳尧用这句话作为他整个讲解稿的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