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光明专论·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②】
加强基础研究 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白春礼
基础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创新发展作为首要基本理念,强调要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加强基础研究和提高创新能力的高度重视。这是我国落实创新发展理念、实现引领型发展、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胜利的基础和关键。
一、充分认识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对加快提升我国的创新能力,解决制约发展的关键和瓶颈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知识基础和更加强劲的发展动力,在世界科技经济竞争中占据主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迫切要求。基础研究产生的创新成果,是保证重大应用具有关键知识产权的核心。与科技成果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大部分都是从基础研究阶段就开始进行。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多数产业大而不强,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基础研究积累不够、原始创新和科技源头供给不足,也制约了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要保持我国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必须充分发挥基础研究的源头创新作用,着力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推动转变发展方式和产业转型升级,大幅提升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基础研究不断向宏观拓展、微观深入,交叉融合汇聚不断加速,一些基本科学问题正在孕育重大突破,可望催生新的重大科学思想和科学理论,并不断产生颠覆性技术,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进而促进经济格局和产业生态重大深刻调整。当前,科技发达国家竞相推出一系列新的国家战略,增加创新投入,加强前瞻布局,力图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要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必须充分重视和加强基础研究,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上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打造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并开辟新的产业方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赢得竞争新优势。
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实现我国由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根本转变的必然选择。“十二五”时期,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国际科技论文产出数量和被引频次以及专利授权数都位居国际前列,取得了铁基超导、中微子振荡、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干细胞、量子科学等一批重大原创成果,一些重要学科方向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载人航天、高铁、信息技术、高性能计算等关键技术和产业居国际先进水平。但总体上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提出原创科学思想、开辟新的学科方向的重大成果偏少,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只有抢抓机遇,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才能加快实现我国科技创新从跟踪模仿为主向并行和领跑为主的根本转变。
二、加强战略布局和高水平科研基地、科研平台建设,夯实创新的物质技术基础
基础研究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公益性、探索性等特点,涉及科技、经济、社会各领域,周期长、风险大。大学和科研院所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科学中心是基础研究的重要平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建设,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形成代表国家水平、国际同行认可、在国际上拥有话语权的科技创新实力,成为抢占国际科技制高点的战略创新力量,为我们加快科研基地和创新平台建设指明了方向。
前瞻部署重大基础交叉前沿领域的科学研究。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顶层设计科学前沿的布局规划,统筹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瞄准可能产生革命性突破的重点方向和国际科学前沿热点问题,如暗物质与暗能量、量子调控、极端条件下奇异物理现象、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纳米科技、合成生物学、脑科学与认知、全球变化研究等,加强统筹布局和重点支持,通过实施重大科学计划和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支持“非共识”创新研究等方式,力争突破一批关键科学问题,取得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使我国基础研究水平和能力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