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钢:"三个全面"将使中国经济新常态再上大台阶

10.03.2015  18:22

   【“两会”特稿:中国经济新常态专家系列谈八】

   作者: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 胡鞍钢

  目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所谓“新常态”,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有新的发展特征、新的发展动力、新的发展趋势,需要新的发展思路、新的发展政策,顺其自然,应势利导。我国的经济起飞是从1978年到2011年, 33年间经济增长率平均是9.9%,高增长率下,环境承载能力、能源消耗达到或接近上限,有必要主动放缓增速。因此,新常态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自然而然的时期。

  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来看,中国正在从目前的外向型经济向建立世界最大的开放性经济转变。我们的确需要认真回答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到底会对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我们又应当如何全面对外开放、全面参与全球治理、全面做出世界贡献? 对此, 有必要从全球视角来定量分析,让数据说话,让事实证明。

   一、西方看低经济新常态是历史的笑话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不仅引起全国强烈反响,而且也引起世界广泛关注。一些人对此进行了别有用心的解读。例如美国詹姆斯顿基金会的研究员彼得 马蒂斯3月2日在美国《国家利益》网站发表了题为《世界末日,为中国的崩溃做好准备》的文章。这与十几年前美籍华人章家敦所著的《中国即将崩溃》(The Coming Collapse of China,2001)如出一辙。实际上,30多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就一直伴随着类似的论调,既不新鲜,也不是什么惊人之语,当中国经济增长率从10%左右的速度降至7%以上的速度,又会冒出“中国崩溃论”等奇谈怪论, 不只是反映了西方意识形态的偏见,也反映了许多西方专家学者不够专业化,更像不入了世界主流的算命大师,不是历史的泡沫,就是历史的笑话。

   二、中国发展的外溢性和外部性

  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至少在以下四个方面对世界产生正外部性与贡献:

   一是经济外部性与贡献。 一个国家对世界的经济贡献,既与该国家经济规模成正比,也与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率成正比。 中国同时具有规模效应和速度效应,两个效应相互叠加,世界经济增长产生几何级数式的重要影响,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第一大发动机。 根据我们研究,按汇率法美元现价计算,2000-2013年期间,中国对世界GDP的增长贡献率达到19.2%,高于美国的贡献率(15.5%);按购买力平价国际美元计算,2000-2013年,中国对世界GDP的增长贡献率达到23.0%,也高于美国的贡献率(12.0%)。2000年时,美国GDP登上10万亿美元台阶,当时中国只有1万亿美元;2014年,中国GDP登上10万亿美元台阶,美国为16.8万亿美元,即使中国保持7%以上的增长率,在考虑到汇率变动等因素, 在未来6年左右时间里,中国和美国将会同时登上20万亿美元台阶。

   二是贸易外部性与贡献。 这也与一个国家的贸易规模和增长速度相关。2000-2012年期间,中国货物服务进出口贸易额对世界总的增长贡献率达到12.8%,高于美国的贡献率(为8.1%),也成为世界贸易增长的第一大发动机。200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贸易还只有4743亿美元,到2013年,登上了4万亿美元的大台阶,即使未来中国保持相对低的增长率,也会不断地再上新台阶。此外,中国已是世界140个国家或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还是几十个国家或地区的第二大、第三大贸易伙伴。即使是服务贸易也很明显,2014年中国公民海外旅游超过1亿人次,消费总额超过1万亿元。 这正是中国发展的巨大溢出效应。

   三是科技创新外部性与贡献。 这与一个国家的发明专利申请量规模及增长率相关。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数据,2000-2012年期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占世界总数比重从3.77%提高至27.80%,对全球总量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61.95%,高于美国的贡献率(为25.46%),也成为发明专利增长的最大发动机。2014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为92.8万件,已经连续4年居世界第一位;PCT国际专利申请受理量2.6万件,已居世界第三位,下一步要成为第一。此外,中国还是最大的高新技术产品销售市场和增长速度最快的高新技术应用市场。

   四是减贫贡献。 进入21世纪,全球第一次共识目标就是提出全球减贫计划(指千年发展目标,MDG),即到2015年全球绝对贫困人口一半以上。而中国就是世界最大的绝对贫困人口国家。按国际贫困线标准(人均消费支出每日低于1.25美元),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提供的信息,1990年,中国约有6.83亿万人,贫困发生率60%左右;到2010年,已降至约1.57亿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1.8%;按照中国新的贫困线,从2010年的1.65亿人,到2014年降至约7014万人,减少了9553万人,贫困发生率在5%左右。 这既为中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作出最大贡献,也为国际社会提出全球减贫计划做出了最大贡献 ,其占全球绝对贫困人口减少量的80%以上。

   以上就是中国发展对世界的外部性、外溢性和重大贡献,也验证了近60年前毛泽东的伟大历史预言。 1956年11月,他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提出了“中国梦”。他指出:“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一年,进入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加要大变。中国将变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是在上述基础上再上一个大台阶。 即使在中高速增长的条件下,再持续增长10-20年的时间还会从规模效应与速度效应形成更大的外溢性和正外部性。首先是规模效应越来越大 ,特别是经济总量规模、贸易总量规模、科技人才规模(超过6000万人)和发明专利规模越来越大。 其次速度效应也非同小可,保持在7%左右的增长速度仍然属于世界高增长类型。 中国一年的增量已大体与排在世界第15位的印度尼西亚全年的GDP相当。 那么从规模效应和速度效应共同产生的总效果来看,中国不仅仍然是世界经济增长、贸易增长、发明专利增长第一大发动机,而且对世界的贡献率会越来越大,还会给世界各国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更大的发展空间。

[page]

   三、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三个全面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根本性变化,中国的利益更加紧密更大范围地与世界各国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既是世界最大的贸易体、经济体、技术创新体,也是国际关系以及世界共同利益体的最大攸关方。在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如何全面对外开放、全面参与全球治理、全面做出世界贡献?如果说中国经济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升级版,那么“ 三个全面”就是中国对外开放方略的升级版,也是处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大战略、大布局。

   全面对外开放,是推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外部动力,而全面深化改革则是内在动力,进而构成中国经济发展的两大驱动力。 全面对外开放本身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部分,又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对外发展空间拓展。越是对外开放,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就越大,巨大的竞争压力也会在改革的作用下转化为巨大的动力,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吸引外资“投资中国”到鼓励中资“投资世界”的过程中形成新的增长点,拓展了“一带一路”战略路线,获得了各种紧缺的或稀缺的战略性资源,创造了“无限大”的发展空间,创新了中国独特的“共赢主义”(即和平发展互利共赢)。诚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实质上指明了全面对外开放的基本方向,中国将与世界各国形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

   全面参与全球治理,既是建立更加民主、公平和均衡的国际经济政治治理结构及机制的重要途径,更是中国发挥全球领导者作用的必然选择。 多极化的世界需要多元化的声音,全球化发展需要融合世界各国的先进发展经验。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无论是世界经济增长,还是建立开放型世界经济,都需要改革现有的国际治理体制,如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等,使其更具包容性、公平性、协商性,这就需要提高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发言权,使得国际经济治理及机构真正能够有效及时提供全球公共产品,如全球宏观经济稳定、全球金融安全、全球能源安全、全球粮食食品安全、全球网络安全、全球生态安全等等。同时也主动参与国际社会2015年之后全球减贫与可持续发展、提出远近兼顾的战略目标和路线图,为促进全球消除绝对贫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提出中国倡议、中国方案。

   全面贡献人类发展,既是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也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具体体现;既是符合世界各国共同的长远的根本利益,也是符合中国自己的长远的根本利益。 为此,中国的发展可以并且越来越能够对人类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这包括四个主要方面:作为世界第一大发动机,对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服务便利化的进程,对促进世界贸易增长的贡献;推动全球绿色能源革命、绿色工业革命、绿色交通革命、绿色建筑革命等,对促进全球节能减排的贡献;推动全球公平发展,为欠发达国家积极提供发展援助和发展经验,促进南方国家崛起,进一步缩小南北发展差距,对全人类平等发展、公平发展、包容性发展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