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让孩子成为黎苗文化的传承者
海南琼中开展民歌、民舞、民服“三进校园”活动——
让孩子成为黎苗文化的传承者
《光明日报》( 2015年02月14日 04版)
民族服装穿起来,黎苗歌曲唱起来,竹竿舞跳起来,民间故事讲起来……这不是晚会现场,而是海南省琼中县各中小学校园文化的常态。
为激发青少年热爱和保护本民族文化意识,2013年6月琼中县委、县政府启动了民歌、民舞、民服“三进校园”试点活动,计划用5年时间在全县中小学普及民族文化。如今,全县70所中小学校民歌悠扬,舞姿翩跹,呈现出“人人会唱民歌、个个能跳民舞”的校园新风貌。
黎苗文化走进课堂内外
1月初,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依旧阳光明媚。周四下午课间操时间,一阵阵均匀、清脆的“踢踏、踢踏”竹竿落地声在琼中县第二小学响起。全校600多名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跳起了欢快的竹竿舞。校长王红告诉记者,竹竿舞目前已经成为二小的一个普及项目,每周四下午课间操期间,学校会组织全校师生齐跳竹竿舞。
县城的另一所学校——琼中民族思源实验学校,一节生动的民族文化课刚刚结束。学生们手捧校本教材《黎苗文化解读》,讨论着老师讲解的“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
琼中县常委、常务副县长林谟谐介绍,琼中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6.44%,主要为黎族和苗族。可现在不少黎苗族的孩子不会说本民族语言,不会唱本民族的歌曲,对黎苗族文化也是知之甚少。于是琼中开展了民歌、民舞、民服“三进校园”活动,要求每个学校每周利用1节课的时间开展民歌教学活动,教同学们唱《拾螺歌》《唉甘苞》等优秀的传统黎苗族民歌,跳打柴舞、双刀舞、咚铃珈等有代表性的黎苗族民族舞蹈。
孩子们从自卑到自信
“哇,原来我们的服装这么漂亮!”在琼中二小的特色锦绣班课程上,看到苗族老师李珍拿出自己出嫁时的盛装——绣有苗绣的头帕、腰带和筒裙时,孩子们不由地发出了惊叹。“老师,你快点教我们绣吧!”大家迫不及待。
“没想到孩子们这么喜欢,因为现在农村里很多年轻人觉得这衣服太土,不愿意学,也不愿意穿。”李珍说。对此,王红也深有同感,“一些从农村来的少数民族孩子因为在家是说黎话或苗话,口音重,普通话说得不好,感到自卑,不愿意跟老师和同学交流,也不好意思穿民族服装。‘三进校园’活动开展以来,学校开始大范围地推广民族文化,孩子们这才发现原来我们的民歌这么好听,语言内涵这么丰富,家乡这么美,孩子们的自信心油然而生,变得活泼开朗起来。”
这种变化普遍存在于各个学校。琼中民族思源实验学校七年级(6)班的冯慧君,一年前还是个害羞胆小的小姑娘。“三进校园”活动开展以后,老师发现她不仅民歌唱得好,竹竿舞也跳得好,于是学校里的许多唱歌舞蹈活动都让她担任领队。冯慧君从此找到了自信,学习成绩也大幅提升,去年参加琼中县“科普小先生”演讲比赛,还获得了二等奖。
“这项活动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氛围,还增进了师生的感情交流,孩子们变得更加自信后,学习的劲头更足了,全县教学质量大幅提升。据省教育厅的分析报告显示,全县初中毕业生考试成绩排名从全省第17位跃升到第9位,平均分为全省第7名。”林谟谐表示。
吸引志愿者文艺支教
黎苗文化活动在琼中校园如火如荼地开展,还吸引了一批年轻的艺术教师以文艺支教的形式走进琼中进行系统有序的驻点教育。
来自海口经济学院的舞蹈教师梁智,2006年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他创作的舞蹈作品《树》《啊,战友》等多次荣获国家级大奖。现在每周他都要往返于海口和琼中参加文艺支教,指导孩子们练习民族舞蹈基本功。
海南省文联组联处副处长、省影视家协会秘书长林青表示,“三进校园”活动不仅仅是一项教育工作,而且是一项弘扬、传承海南黎族苗族文化的重要工作。为确保活动专业性与普及面的双丰收,省文联各文艺家协会发动了一批业务精、素质高、具有奉献精神的教师,以文艺支教的形式走进琼中,希望培养出一批在舞蹈、声乐等方面接近专业演出水平的青少年学生。
同时,海南省文联还开通了民歌、民舞、民服“三进校园”活动微信公众号,对活动开展的最新动态、教学方法等及时宣传,让广大老师通过微信平台了解活动亮点。在海南文艺网、海南在线上开辟专栏,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推广优秀的黎族苗族传统文化,引发了热心人士的关注和热议。
(本报记者 王晓樱 魏月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