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粽子亿元产业是怎样炼成的?
今天,儋州市商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儋州粽子首次卖出850多万个,销售收入首次突破1亿元。
近年来,儋州粽子的产销,呈现出“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态势:2013年,儋州粽子产量超过600万个,实现产值6000多万元。2014年,由于推出“品香粽、摘黄皮、游儋州”活动,端午节期间共卖出“儋州粽子”750多万个、销售收入超过9000万元。
看来,儋州粽子成长为亿元产业,并非偶然,而是厚积“勃”发的结果。
那么,细细盘点,儋州粽子亿元产业究竟是怎样炼成的?让我们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来观察这一可圈可点的“儋州现象”。
产业布局: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应
一般粽子厂家的包装为10个或12个一提,最新出品的儋州粽子甚至是6个一提。而儋州“五哥粽子”的包装盒,比一般的粽子包装盒要大一些,可以达到20个一提。
“五哥粽子”源于历史上有名的“洛基粽”,以糯而不烂、肥而不腻、肉嫩味香、咸甜适中而著称。明朝初年,儋州洛基地区走出了“威武将军”符南进、“嘉应将军”符那宽。他们荣归故里后,由于喜欢吃粽子,从而催生了独具风味的“洛基粽”。
如今,秉承两大将军豪迈之气的“五哥粽子”,规模也越做越大。“这段时间市场行情不错,我每天都接到了好几笔订单,连续加班加点,一个月至少卖出10万个粽子。”儋州“五哥粽子”店负责人陈照用称。
像“五哥粽子”那样以人命名的还有“黑姐粽”,从濒海的海头镇迁居到内陆地域的那大镇生产,将海、陆风味融合。另外,白马井地区的粽子叫做“伏波虾米粽”,这是因为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率军平定海南时,其坐骑刨井为将士解渴而得名白马井,人们取此井中之水蒸煮以虾米为料的粽子。
而“五色粽”则产于儋州南丰镇陶江深田一队村。其传承人莫丽玲说,“五色粽”起源于苗族“五色饭”,有红、黄、蓝、白、黑五色,用植物汁液作为天然色素拌在米中蒸成,色香味俱佳。
以上粽子品种,分别代表儋州内陆、沿海地区、松涛天湖附近苗族聚居地的特色美食。
“海边居民做的粽子,鱼虾等海产品是必不可少的原料;而进入内陆地域,居民做的粽子原料多以猪肉、豆类等为主。”儋州市商务局副局长朱秀扬说。
事实上,从面积广阔、资源丰富、百万人口大市中沉淀出来的儋州粽子,有深厚的产业基础。全市有上百个生产厂家,其中具备常年生产能力的有30多家。
儋州市委书记严朝君指出,市委市政府确定,要打造以儋州粽子为代表的九大品牌,突破性发展一批群众基础好、生产规模大、市场空间广的农业品牌,实现富民强市的产业发展目标。
围绕这样的目标,儋州粽子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2015年生产销售儋州粽子的预期是800万个,三年内达到1000万个。”市商务局局长吴三敏说。他介绍,兼顾海陆风味,推动强强联合,发挥规模经济效应。
据了解,目前有一定规模的儋州粽子厂家主要集中在那大城区。随着西环高铁和万洋高速的建成开通,儋州粽子厂家将陆续抢滩滨海新区,在“一市双城”大背景下做好产业布局。
编辑:王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