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谈协议未来执行恐难一帆风顺
中新网7月15日电 伊朗与伊核问题六国已就历史性核协议达成一致。对此,香港大公报15日评论指出,伊核谈判为国际社会传来一片久违的喜悦。无论对当事国伊朗,还是对参与谈判的六方,无论对中东地区,还是整个世界,伊核协议都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历史事件。未来,伊核协议的执行不会一帆风顺。
文章摘编如下:
伊核协议创造了解决争端的成功模式,不仅标志着持续12年之久的伊核问题终得以和平化解,也意味着只要各方有诚意,再敏感、再复杂的争端和冲突,都可以通过对话谈判解决。
伊核问题达成全面协议,无疑是对地区乃至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巨大贡献。国际社会从整个伊核问题的产生、发展、变化中,有太多的经验需要总结,也有太多的教训值得汲取。
追根溯源,伊核问题始于美国。早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在美支持下,伊朗开始开发核能源,先后建立了一个核电站、六个核研究中心和五个铀浓缩设施。1979年,伊朗发生伊斯兰革命,美伊关系生变,并于1980年断交,美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手段多管齐下,全面封锁、打击伊朗。
2003年2月9日,伊朗总统哈塔米宣布,伊朗已在雅兹德地区发现铀矿并已成功提炼出铀。美评估认为,伊朗已迈进“核门槛”,对其核开发计划提出“严重质疑”,并要求其停止与铀浓缩相关的活动,伊核危机爆发。
伊核危机的激化,同样源于美制裁政策。12年来,美联合西方盟国对伊朗发起多轮制裁,从禁止日用品进口,到武器禁运、石油出口管制,力度和规模前所未有,伊朗陷入重重围困之中。
伊核谈判时断时续,伊朗铀浓缩时停时开,角力不断升级,局势日益激化。美国内主战派甚至一度占据上风,认为对伊动武虽付出高昂代价,但容忍伊朗拥有核武器威胁更大,不打,将后患无穷。在美全球博弈的棋盘上,伊朗已数次被列为军事打击的对象,噩梦未成真,实属万幸。
而伊核危机的和平落幕,却是国际社会通力合作、共同努力的结果。从最初的德、法、英“三加一”会谈,到后来的中、美、英、法、俄、德六方机制,各国为伊核谈判付出了巨大努力,其中,中国为伊核协议达成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未来,伊核协议的执行不会一帆风顺。协议本身就含有若伊朗方面违反协议,制裁将在65天内恢复的条款。美共和党早就发出在国会杯葛协议的威胁,而美伊间长达数十年累积起来的不信任,及以色列可能采取的突袭式冒险行动,都可能威胁协议的顺利实施。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伊核问题已迈出具有分水岭意义的重要一步,还会继续走下去,因为,这代表了方向,更代表了势不可挡的潮流。(施君玉)
编辑:王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