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国”依然活跃 给西方反恐再出难题
自去年6月正式宣布“建国”以来,“伊斯兰国”极端组织已成为全球安全的一大威胁。虽然美国等多国联合部队已对其进行空袭等军事打击,然而一年之后,它依然是中东以及西方国家的心头之患。此前多名西方国家人质被“伊斯兰国”极端分子斩首的阴霾还未散去,日前同时发生在法国、突尼斯、科威特三国的恐怖袭击再次以最为惨痛的方式提醒西方,“伊斯兰国”极端组织依然活跃,恐怖主义的威胁近在眼前,难题重重。
恐怖阴云再次降临
6月26日,法国、突尼斯、科威特这3个处于不同大洲、看似无甚关联的国家,却一起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将它们联系在一起的,是同一天遭遇恐怖袭击的黑暗经历。
当天,法国东南部的一家天然气厂遭到袭击并发生爆炸,导致一死数伤。法国总统奥朗德随后表示,这是一次“纯粹的恐怖袭击”。
几个小时之后,在北非国家突尼斯著名的旅游城市苏塞,两名武装分子在一家酒店的海滩对人群进行扫射,造成至少38人死亡,36人受伤。
而在海湾国家科威特,一座位于首都科威特城的什叶派清真寺几乎同时发生自杀式炸弹攻击,至少27人被炸死,200多人受伤,这是科威特9年来遭遇的第一次恐怖袭击。
同一天,3个国家,60多人死亡,200多人受伤,它们的背后有同一个恐怖的黑影,“伊斯兰国”。
据报道,“伊斯兰国”极端组织事后通过社交媒体发表声明,宣布对发生在突尼斯和科威特的两起袭击事件负责。有消息人士称,法国的恐袭现场也出现一面“伊斯兰国”旗帜。
而就在3起袭击发生的几天前,“伊斯兰国”极端组织发言人阿布·穆罕默德·阿德纳尼曾号召该组织的支持者在斋月期间向世界各地发动袭击。另据报道,“伊斯兰国”原本还计划在27日伦敦的军人节巡游中,对英国士兵及观众发动自杀式炸弹袭击。
在成立1周年的特殊节点,“伊斯兰国”极端组织不仅接连攻下叙利亚巴尔米拉、伊拉克拉马迪、沙特盖提夫以及也门萨那等重镇,更在西方国家再次掀起一片恐怖主义的阴云。
偶然中有其必然
“这3起恐怖袭击事件,偶然中有其必然。”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田文林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分析认为,近年来科威特一直较为平静,突尼斯在中东转型进程中政局也相对稳定,在这两个国家发生恐怖袭击多少有些出人意料。然而,这背后实际都与目前中东局势混乱,极端恐怖势力滋生,尤其是“伊斯兰国”极端组织发展壮大存在必然关联。
自2014年6月正式宣布“建国”以来,“伊斯兰国”极端组织植根于中东乱局的土壤,趁着该地区各国国内局势动乱、国家之间冲突不断的空隙,快速壮大势力。
“目前,国际社会在打击‘伊斯兰国’的问题上虽然达成一定共识,却仍各怀心思,西方国家不愿投入过多精力,中东地区主要国家相互之间存在矛盾,这都使得‘伊斯兰国’的力量始终没有被削弱,问题反而越发严重。”田文林认为,此次“伊斯兰国”在诞生1周年之际在多地制造恐怖袭击,目的正是进一步扩大自身影响,并在地区甚至世界范围制造恐慌。
而相比此前在某个地方发生的单一事件,这一次多地同时发生恐怖袭击,无疑让西方国家更为心惊肉跳。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所长李伟建认为,这也表明“伊斯兰国”极端组织的策略正在发生变化。“相比兴起之初,在伊拉克、叙利亚等地公开地攻城掠地,随着国际社会逐渐形成共识,该组织也开始调整策略,逐渐转向一种更为分散、隐蔽的进攻态势,以‘独狼式’袭击这样代价更小的方式在整个世界制造更大的影响。”李伟建指出,这也将给西方国家安全形势以及国际反恐行动带来更为严峻的挑战。
谁都可能是下一个
如今看来,诞生1年之后,“伊斯兰国”极端组织仍是西方安全的一大威胁,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或将在未来成为其恐怖袭击的枪靶。
美国国会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埃德·罗伊斯日前就表示,3起袭击事件标志着“伊斯兰国”的威胁已经产生了外溢效应,未来其活动不再局限于伊拉克和叙利亚,中东、欧洲、美国等地区都可能出现新的恐怖袭击。
“此次科威特作为海湾国家,也受到恐怖袭击的波及,意味着在中东局势混乱的大环境下,危机会不断外延。”田文林也认为,极端分子活动的轨迹和范围正在扩张,谁都可能成为下一个目标。
而这已然牵动起西方国家的敏感神经。
美国联邦调查局日前发出警告,称极端组织可能在7月4日美国独立日时发动袭击,美国国土安全部为此调整了保安措施。而英国首相卡梅伦27日也针对突尼斯恐怖袭击召开内阁紧急会议,警告英国面临非常严重的安全威胁。
另据BBC报道,美国白宫于6月上旬宣布,将向伊拉克增派450名军事顾问,使得在伊拉克的美军增加到3500人。
但这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光靠军事打击或是加强防范无法真正改变目前的局面,这是一种被动的对策。”李伟建认为,如今中东地区正处于重新整合的阶段,各方力量博弈使得“伊斯兰国”极端组织及其极端思想得以在夹缝中滋长,而只有国际社会真正实现协同行动,共同推进该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以及局势的稳定,才能从根源上铲除“伊斯兰国”滋生的土壤。(严 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