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货币政策看美欧中经济沉浮

25.08.2014  19:03

  中新网8月25日电 台湾《经济日报》25日社论表示,上周在美国举行的全球央行年会上,美国美联储(Fed)主席耶伦在演讲中表示美联储官员已在讨论何时升息的议题,但欧洲央行(ECB)总裁德拉基却暗示准备进一步宽松货币政策。而中国大陆近来亦弥漫人民银行松绑货币政策的期待。美、欧、中央行货币政策动向,反映出全球三大经济体的浮沈,也显示各自坚持的不同政策理念。

  文章摘编如下:

  美国是量化宽松政策(QE)始作俑者,也是迄今最大受益者,美国经济复苏让美联储吃下定心丸,也顺势启动QE退场,现在大家最关心的是美联储何时升息?耶伦演说指出,美国经济改善日益接近美联储目标,失业率降至6.2%,但过去五年受经济衰退影响,迫使数百万劳工退出就业市场或只能从事兼职工作,所以还需要更进一步观察。惟一旦就业市场有更多复苏迹象,或通膨率快速攀升至2%的设定目标,美联储将提早启动升息脚步。另美联储将按原定计划在10月结束全部债券收购计划。

  事实上,从年初耶伦上任美联储主席迄今,QE在今年10月全面退场及在明年中前后升息,一直是美联储腹案;耶伦谈话基调从未偏离此一立场。但是,极度宽松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及就业的激励效果愈来愈小,但引发的金融泡沫化现象不断升高,因而要求提前升息的声音愈来愈大。

  推测耶伦对提前升息一直犹豫的原因有二:一是美国经济复苏力道不如预期,甚至美联储副主席费雪都警告美国经济恐恒久放缓;二是担心升息过速可能戳破金融泡沫,对股市、债市乃至房地产市场将造成可观冲击。所以,可以总结耶伦主要政策思维是守住QE所获致成果,避免不确性高的根本政策变革,这也是美国经济重新站起后的主流思维。

  相较之下,欧元区经济虽已脱离险境,但仍在谷底挣扎。欧元区失业率迄今仍高达11.5%,将近美国的两倍;今年第2季GDP(国内生产毛额)零成长,德国并意外出现二年来首度萎缩;预估8月通膨率可宽松货币政策到2017年都不会改变。

  美国经济学家史提格利兹、席姆斯、戴蒙德等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大师,日前在一场德国举行的国际会议上,痛批德国主导的欧元区政策导致当前欧元区经济低迷不振。德国总理默克尔当场强烈驳斥,并质疑经济学家理论大有问题。默克尔坚持政策及对欧洲央行政策的影响力,彰显出不向现状过于妥协的改革思维,对欧元区经济能否“短空长多”,有待时间来验证。

  再看中国大陆经济的变化。从金融海啸迄今,大陆经济可说是美国QE政策的受益者,但也是受害者。QE引发国际热钱涌入大陆,缔造大陆经济几年的荣景及外汇存底。但另一方面,庞大流动性也迫使习李必须全力推动深化改革措施。

  近来大陆经济下行压力增,市场普遍认为已到松绑货币政策、降息或降准的时间点,但大陆货币供给额超量,如坚持“牺牲短期成长换取长期利益”的改革政策,则货币政策空间非常有限,这也是北京必须面对的两难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