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对东海南海争端介入但不陷入 助长多国挑衅中国

15.04.2016  11:03

  习主席强调:“要充分估计我国周边环境中的不确定性,更要看到亚太地区总体繁荣稳定的态势不会改变。”这是党中央在新时期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周边安全局势做出的冷静分析和科学研判。冷战结束以后,在周边国家共同努力下,周边地区保持了长期基本稳定,为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创造了有利的安全环境。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周边地区安全正经历一些新的调整和变化,中国周边安全局势出现了冷战结束以来前所未有的复杂化趋势。

  大国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全球战略重心转向亚太地区,美国为维持其21世纪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推出“亚太再平衡”战略。一方面强化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同盟体系,增加美军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另一方面力推TPP,为地区经济合作重新制定规则,力图主导地区经济合作进程。美国亚太战略的调整,进一步强化了我周边地区在世界经济和安全格局中的地位,同时也刺激其他大国加大对我周边地区的投入和战略关注。

  日本希望搭借美国战略调整的便车,逐步强化地区影响。对内持续增加防务开支,修改《日美安保条约》,解禁集体自卫权,为实现军事独立化做准备;对外强化与中韩之外的其他地区大国关系,极力支持和军事援助与中国有领土争端国家,强化西南军事部署。

  俄罗斯积极推行新亚太战略,加大对地区外交的投入和战略关注,将其作为俄经济和社会振兴的战略支点。印度加快“东进”步伐,不断加强与东盟、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的经济与安全合作。澳大利亚提出北部大开发战略,在提升美澳同盟关系的同时,将亚洲作为其外交优先方向。随着地区大国竞争的加剧,大国关系也进入一个加速调整时期。

  海洋竞争成为周边安全新热点

  周边地区国家间的岛礁与海洋权益争端由来已久,其中俄日北方四岛之争、日韩独岛之争、中日钓鱼岛之争以及部分国家对我南沙岛礁的主权声索之争颇具代表性。俄日北方四岛之争和日韩独岛之争均局限于当事国之间,对地区安全影响相对有限。中日钓鱼岛之争和有关国家围绕我南沙岛礁争端,因为美国的介入成为影响地区安全局势的重点。美国对相关争端口头上不持立场,实际上其“介入但不陷入”的做法,助长了有关国家继续挑衅中国的底气。2012年4月和9月先后爆发了中菲黄岩岛对峙和日本推行所谓的钓鱼岛“国有化”事件。目前,中日建立海空联络机制,防止海上、空中意外事件发生和升级,钓鱼岛周边海域紧张局势趋于缓和。但在南海问题上,受菲律宾单方面将南海争端提交国际仲裁、美菲越等国无端攻讦中国南沙岛礁建设、日本力图参与南海巡逻等因素影响,大国权力博弈以及小国利用大国竞争而进行的利益博弈在不断加剧,并对周边安全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21世纪是人类大规模开发海洋的世纪。十八大报告做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习主席在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会议上进一步指出,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标志着中国海洋战略成为国家大战略。西太平洋汇聚了诸多大国的战略关注和投入,成为当今世界大国力量最为密集和拥挤的地区,大国海洋竞争的态势愈发明显。中美能否在西太平洋形成良性互动,成为两国能否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试金石,也决定着东亚海域能否成为“和平、合作、和谐”之海。

  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的叠加效应扩大

  中日、日韩之间的岛礁和海洋权益争端本质上源自日本近代发动的侵略战争。日本不仅在领土争端上坚持强硬立场,更对侵略历史缺乏有诚意的反省,日本政要不断参拜靖国神社也严重伤害着周边国家的民族情感。这不仅让主权争端深陷民族主义的泥潭,更让中日、韩日之间通过长时间友好交往积累起来的互信不断坍塌,国家间的正常交往受到严重冲击。

  在南海问题上,部分声索国无端地将历史上的华夷秩序与当前中国维护正当国家权益的行为联系起来,对中国妄加指责。朝鲜半岛北南双方长期对峙,局势复杂敏感。随着近期朝核问题的升温,美韩开始加快协商“萨德”系统部署事宜。美韩此举将加剧地区紧张,破坏地区战略平衡。印巴关于克什米尔归属权的争端,既有英国殖民者刻意制造两国矛盾的根源,也有两国当前在南亚战略博弈的影子。环顾周边,历史与现实的融合叠加,使得敏感的领土争端因为融进了民族情感的因素而陷入持续的对峙状态,导致国家间关系的间歇性紧张,更使得周边安全始终摆脱不了冲突甚至战争的阴影。

  安全和贸易规则竞争成为周边安全的全新元素

  周边地区一直存在着不同的安全理念,这些理念之间的碰撞,开始表现为地区安全规则之间的竞争。2014年5月21日,习主席在第四次亚信峰会上首次提出“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新安全观。美国等西方国家妄以为,中国在亚洲的真正目标是阻止美国对亚洲事务的介入,不断抹黑中国。与此同时,美国不断提升与盟友之间在军事安全领域的合作水平,与日、澳等国加强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合作,与韩国强化反核武器扩散的合作,加强菲律宾的海军力量,提升泰国和菲律宾应对恐怖主义袭击的能力。在同盟建设上,推动双边同盟向三边、多边网络化结构转变。共同安全与同盟安全成为地区安全规则两大竞争主体。

  同时,美国担忧中国在多边自由贸易体制内地位的上升,担心中国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影响力不断扩大,并可能导致美国长期经济和金融竞争力的下降。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希望通过与沿线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为促进周边发展繁荣打造地区经济合作新框架。2013年9月,中国倡议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聚焦亚洲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亚洲区域的互联互通。对于中国的倡议,美日等国认为,中国是在另起炉灶,为地区经济贸易合作重新树立规则。2015年1月,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强调,必须由美国而不是中国来主导地区贸易规则。2015年10月5日TPP协议达成,奥巴马再一次宣称,美国不能让中国等国书写全球经济规则,美国应该制定这些规则。美国等国的行为,成为周边安全环境中前所未有的全新元素。

  以发展的方式促进周边地区安全的实现

  当前中国周边安全局势出现复杂化的趋势有其必然性,一些国家顽固坚持冷战思维和霸权主义做法是根本原因。此外,快速发展的中国必然带来既有体系主导国的格外关注和制衡;那些在美国安全护持下长期获益的国家,更倾向于加强对美国的安全依赖,以平衡中国的影响力。周边安全的这些新调整和新变化,虽然导致周边安全局势复杂化,甚至是局部问题的尖锐化,但也不会中断地区合作的主流。和平发展的中国始终是维护周边安全、稳定与繁荣的支柱。只要中国保持稳定和发展,继续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周边安全局势必然会向建设性的方向发展。尽管如此,中国也要保持足够的战略警惕,审慎应对周边安全局势复杂化对国家安全带来的挑战。

  从长期看,中美两国之间关于规则和海洋的合作与竞争将是影响周边安全的关键变量,中美关系的走向将对周边安全环境的变化产生重大的影响。管理和经营中美关系需要创新。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需要成为中美两国共同努力的方向,共同维护好周边安全环境。

  2013年10月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中国周边外交秉持“推动中国发展惠及周边国家,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的规划,突出“亲、诚、惠、容”的理念,从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到构建亚洲开放性的安全合作新架构,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到丝路基金,体现了中国应对周边安全局势复杂化的积极姿态。同时,中国应对海洋问题的举措也在稳步推进,从海洋战略的提出到处理南海问题的“双轨思路”,从建设“和平、合作、和谐”海洋再到构建“和平安宁、合作共赢”的海洋新秩序,这些战略和倡议表明中国的海洋政策已初具轮廓。近年来,习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更是在相当长时期内为中国未来周边战略规划指明了新方向,为我们与周边国家一道维护周边安全提供了合作平台和具体抓手。我们有理由相信,持续发展的中国不仅将以发展的手段维护自身国家安全,也将以发展的方式促进周边地区安全的实现。

  (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韩爱勇)

编辑:王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