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山严守生态红线 绿水青山变金山

12.09.2019  19:11

  记者 李梦瑶 于伟慧

  9月10日清晨,“候鸟”老人曲国清和往常一样沿着五指山市区的南圣河晨跑锻炼,一路草木清香,他大口地呼吸着新鲜空气,“还是在这里住着舒服,空气好,污染少。”作为一个6年前就开始移居五指山的北方人,如今他在山城停留的时间越来越长。

  从“候鸟”变“留鸟”,让曲国清流连忘返的是五指山的好生态,也是这样一组绿意盎然的数据——森林覆盖率稳定在85%以上,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达到1万个以上,2018年地表水、空气质量优良率分别达到100%……

  亮眼的数据背后,是山城发展对生态红线的严防死守。近年来,五指山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之余,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让城乡百姓真正共享绿水青山带来的福祉。

五指山市的牙胡梯田。 五指山市旅游商务局提供

   压实责任

   严守一条生态红线

  穿行于海南中部山区的崇山峻岭,五指山犹如一块翡翠般镶嵌其间,放眼望去满眼皆是郁郁葱葱。这里是海南森林生物保护的核心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经济功能区,担当着为海南发展提供更大环境容量、为全省提供绿色支撑的使命,特殊的市情注定了其难走常规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道路。

  “我们宁可发展慢一点,也不蛮干乱干。”五指山市委书记宋少华上任之初,便将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先后牵头制定《五指山生态市建设规划(2013—2020年)》《五指山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划定生态红线、基本农田红线等管控线。

  位于南圣镇占地60亩的某峡谷项目,计划开发酒店和文娱场所,但在项目环保审批时,发现触及生态红线,被禁止开发;位于水满乡的某酒店污水处理站不正常运行,致使污水乱排,被处以罚款18万元……触及生态红线的项目被一票否决,打击各类污染环境行为毫不手软,五指山用制度和法规为生态“保驾护航”,正压紧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我们结合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行动,开展大气、水、土壤专项整治,同时制定《“双随机一公开”实施细则》,建立了双随机检查人员名录库及污染源信息名录库。”五指山市生态环境保护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局通过科技手段,在五指山市污水处理厂、五指山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站、海南制药厂、华润水泥(五指山)有限公司等国控、省控重点企业都安装了在线监控设备,执法人员不用到现场,便能远程监控到企业的污水设备运行以及烟尘排放情况。

五指山红峡谷漂流景区。 本报记者 武威 摄

  与此同时,五指山林业部门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毁林开荒、乱占林地等涉林违法行为,严格把好林地使用审批关,今年前三季度,共发放林木许可证389张,总蓄积量为7.14万立方米,远远低于省下达该市2019年的采伐限额19.76万立方米。

  “我们正以‘7·4黄花梨事件’为契机,举一反三,全面检视,深入查摆在大局意识、法制观念、资源监管、作风建设、队伍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全链条整治监管工作,全面整顿工作作风,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务求取得整改实效。”五指山市林业局副局长房国超表示。

   生态直补

   筑起一道绿色屏障

  自从2016年10月被选聘为护林协管员后,家住水满乡新村的蒋亚平俨然成了一个行走的环保公益广告牌。“我们接受培训后,意识到保护森林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现在逢人就宣传,就想让大伙儿都参与进来。”如今,蒋亚平偶尔也会和护林员一起巡山护林,既不耽误自己正常下地干农活,每个月还能多领1000元工资,让他保护森林生态环境的热情空前高涨。

五指山市南圣镇永忠村富有黎族特色的民居。 本报记者 陈元才 摄

  让普通村民当起保护森林资源的监督员,这源自五指山开展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护林协管员选聘工作。“各乡镇的护林协管员大多是当地贫困村民,在解决贫困户劳动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的同时,也加大了五指山森林资源管护力度。”房国超介绍,2019年五指山继续聘用294名护林协管员(贫困人口)和增聘211名生态护林员(贫困人口),进一步扩大管护覆盖面。

  从以前“靠山吃山”的意识逐步转变为“谁保护谁受益”的行为自觉,更为充分调动起农民护林积极性的,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持续完善。

  海南日报记者了解到,2018年,五指山将生态环境保护补偿金从2500万元提高到4000万元,用于生态补偿和生态卫生环境整治奖励,惠及农村人口6.14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1.60万人。在此基础上,《五指山市2019年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施方案》对补偿对象条件、乡镇农户信息采集登记等进行完善,在奖惩机制中增加焚烧秸秆、垃圾等污染环境行为的奖惩内容,加快形成生态损害者赔偿、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运行机制。

  将生态保护责任与群众利益直接挂钩,换回的是森林生态安全的进一步保障。2018年,五指山完成造林1114亩,对162石场与畅好居14队石场回填土方超过10万立方米,完成50亩山体复绿工作,同时着力推进湿地保护专项工作,完成生态敏感区域2.28万余亩湿地划线工作,对牙排水库3565.4亩湿地加以保护。

五指山市水满乡热带雨林风景区。本报记者 陈元才 摄

   林下创收

   发展一批特色产业

  靠山吃山,是山里人千百年来的生存方式。最穷的时候,毛阳镇唐干村村民曾上山砍树、打猎,下河炸鱼、毒鱼。到最后,山秃了、水黑了,一年到头忙活下来,收入还不到千元。

  直到后来镇里的护林员到村里来普法,村民们才主动把家里的猎枪交出来,并制定了相应的村规民约。青山绿水是保住了,百姓的“金山银山”从何而来?“我开始带着大伙儿养豪猪,一些村民琢磨着种些百香果、冬种瓜菜和益智。”唐干村民小组组长王明轩介绍,如今村里家家户户有产业,去年村里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是达到10788元。

  唐干村的故事,是五指山群众更新观念、转变发展思路的一个掠影。人们渐渐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在创造价值。

俯瞰五指山市。 本报记者 武威 摄

  位于阿陀岭山腰间的什会村,在一座山坡上,一垄垄碧绿的茶树叠翠,碧绿中透着清香。凑近一点再看,会发现茶树丛里很多蜘蛛正在结网捕虫。“我当年选择到五指山种植茶树,看中的就是这里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妙自然茶园负责人徐雪燕告诉海南日报记者,她在种茶过程中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专门买牛粪、羊粪、豆饼等有机肥,虽说种植成本高出了不少,换回的却是茶园的无污染、有机茶的核心竞争力。

  一片片茶叶成了致富的“金叶子”,越来越多的茶农在茶企的带领下,将一株株茶树种满荒坡,如今五指山茶叶种植总面积已达8500多亩,生态资源真正转化成生态效益。

  “我们通过扶持种苗、培训技术等方法,鼓励农民在林下发展茶叶、南药等特色种植以及野山鸡、五指山猪等特色养殖产业。”在五指山市市长陈振聪看来,特色产业发展了,生态经济起来了,受益最大的还是当地百姓。

  更直接的生态红利,则来自于越走越宽的生态旅游路。从漂流、登山、骑行,到赏红叶、观梯田、采茶叶,凭借着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2018年,五指山接待游客197.39万人次,同比增长9.4%,旅游总收入4.13亿元,同比增长26.69%。

  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为生态做贡献的五指山,如今也收获了大自然的馈赠。

  (本报五指山9月11日电)

编辑:叶霖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