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名鼓手"争鼓王" 古今艺术碰撞引传承思考
2016年太原·锣鼓邀请赛13日在青年宫举行。 张云 摄
2016年太原·锣鼓邀请赛13日在青年宫举行。 张云 摄
凳子、水桶、盘子,这些司空见惯的生活用品是2016太原·锣鼓邀请赛上的“主角”之一。这支上海的鼓乐团用现代打击乐与中国传统鼓乐碰撞的同时,有关古老鼓乐文化的传承话题,也成为本次大赛的探讨焦点。
“2016年太原·锣鼓邀请赛”13日在山西省太原市青年宫演艺中心鸣锣。来自北京、上海、宁夏、陕西、河南、山西等地的12支代表队200余人同台竞技。其中,包括屡次出访国外的绛州鼓乐艺术团、陕西韩城民间艺术团,以及由中央音乐学院民族打击乐学生组成的北京CCOM快乐熊猫打击乐小组等。
和前两支队伍“轰隆隆”的演出氛围不同,第三个登场的北京CCOM快乐熊猫打击乐小组一“开腔”就柔声细语。身着土家族服饰的表演者刻画了一出《锦鸡出山》,通过几种打击乐器特有的音色及多变的演奏技法,将锦鸡的生活动态独特呈现。
上海鼓鼓文化艺术团带来的曲目《辣翻天》令观众耳目一新。表演者身着围裙,身后背着铁质餐盘,手拿筷子敲击高脚凳……这些平淡如常的生活用品,在表演者的演绎下充满现代艺术气息。
“一群小老鼠悄然出动,忽而张灯结彩,忽而敲锣打鼓,正为迎娶送嫁欣喜若狂时,突然出来一只大花猫。”这是山西绛州鼓乐艺术团演绎的《老鼠娶亲》中的情节,将故事情节融入打击乐,是绛州鼓乐艺术团走出国门、享誉海外的“杀手锏”。
据此次绛州鼓乐艺术团的领队杨丁洪介绍,《老鼠娶亲》始创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该剧曾在国内多次获得金奖。区别于其他鼓乐烘托气氛的功能,绛州鼓乐一直在创新上做文章,尝试通过鼓点、演员肢体、表情来讲述故事,把传统的鼓乐改良地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以得到更好地传承。
在台湾地区被称为“大陆鼓王”的王宝灿是本次大赛的评委之一,其台湾南华大学民族音乐学系客座教授的身份,让他在15年的任教时间里“串联”着两岸鼓乐文化的交流。“鼓龄”50岁的王宝灿谈到鼓乐传承时,仍带有隐忧。
“在现在的商品经济社会,人们更看重马上能见效的东西。而民间打击乐是个需要坚持的活,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比较窄,人才的流失在所难免。这是第二次在太原举办如此规模的锣鼓赛,无论是对鼓文化的传播,还是对行业内的交流学习,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经过角逐,北京CCOM快乐熊猫打击乐小组、山西绛州鼓乐艺术团、太重鼓乐艺术团和山西临汾平阳金鼓乐艺术团获得一等奖。当日下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打击乐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央音乐学院打击乐教授李真贵还在太原市群众艺术馆主讲以锣鼓艺术为主题的名家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