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徐书海香 洋洋弦诵声 穿行琼州古书院
■ 曾庆江
春日暖暖,春意融融,正是一年最好的读书时刻。不光今天如此,古代海南人也勤于读书,最终打造了“海滨邹鲁”的美誉。在海南文化教育发展中,书院发挥了重要作用。明朝丘濬曾以“弦诵之声,将由是洋洋乎四海之间”对新落成的书院进行由衷赞美。时至今日,海南依然有不少书院遗存,它们是海南文化遗产的重要构成。在4·23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来一场穿行古书院的旅行,静听海南读书声,别有一番风味。
海口琼台书院。李幸璜 摄
壹
海南书院
琼山为盛
位于岛北的琼山,是古代全岛经济文化最好的地区,因此在书院建设上也是引领全岛。据胡素萍、章佩岚《海南古代书院》显示,明朝时海南有书院20余所,琼山就有8所;清朝时海南有书院40余所,琼山更是占了一半之多。可以说,琼山撑起了海南书院文化的半壁江山。琼山延续至今的书院有五公祠和琼台书院。
海南著名的五公祠素有“海南第一楼”之称。它实际上是由书院逐渐演变而来。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苏轼被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今儋州)安置。在渡海之后,他需要先到琼州府报到,因此在琼州住了十几天,并发现两眼泉水,分别将其命名为“洗心泉”“浮粟泉”,从而开启了海南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双泉文化”。苏轼被赦北归后不久仙逝于常州,琼州士子闻讯非常感伤,于是在双泉旁建起一座书院,这就是海南历史上最早的东坡书院。几经演变,到明朝时,琼山的东坡书院成为祭祀苏轼的专门性场所——苏公祠。
明朝万历年间始建的五公祠就位于苏公祠旁边,是为纪念唐宋时期被贬海南的李德裕、李纲、赵鼎、李光和胡铨而建。苏公祠、两伏波祠以及五公祠连成一片,形成一组文物古迹群,被人们统称为五公祠。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雷琼兵备道朱采主持对五公祠进行扩建,从而使其达到空前鼎盛的规模。
海南“五公”以及苏轼都是忠君爱国的典范,而且均为饱读诗书并有诸多文学作品传世的士大夫,对海南士子产生了极大的熏陶作用,真可谓是“唐宋君王非寡恩,海南人民有奇缘”!如今,我们走进五公祠,无论是院内先贤的石雕,还是馆内的各种陈设以及文字介绍,让人顿生肃穆之感和仰慕之情。
如今位于琼山区府城中山路的琼台书院虽然不是海南历史最久的书院,但是见证了海南教育发展。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进士出身的焦映汉被任命为广东分巡雷琼兵备道。到任后,焦映汉先后赴各县巡视,还先后瞻仰奇甸书院(由丘濬创建)、东坡书院等,出于对苏轼、丘濬、海瑞等人的景仰,又深感海南教育的落后与衰败,决定筹建书院。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建于琼州府城中心的琼台书院落成。琼台书院作为海南教育重地,不少本地知名士子先后执教于此,极大推动教育的发展。嘉庆十四年(1809年),曾在琼台书院攻读的定安人张岳崧考中进士一甲第三名,即探花,将海南科举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
根据琼台书院故事改编的《搜书院》是琼剧的代表作,从而使得琼台书院获得更高的声誉而蜚声海内外。琼台书院落成之后,一直没有脱离教育这一主打功能,传承至今。琼台书院现为琼台师范学院,依然书声琅琅。在三百年发展史上,琼台书院为海南培养了大量人才,被誉为琼岛人才的摇篮。
儋州东坡书院。本报记者 陈元才 摄
贰
东坡书院
最负盛名
从海口出发,沿海岸线西行,经过临高到达儋州。这条路,当年的苏轼走过,胡铨也走过。
南宋绍兴年间,抗金名臣胡铨被贬吉阳军,在途经临高时受县令谢渥邀请,在茉莉轩向全县士子讲授《春秋》,从而推动当地教育发展。得到胡铨指点的戴定实后来成为临高历史上第一位举人。人们为了怀念胡铨对当地教育的推动,先后创办了茉莉轩书院、澹庵书院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茉莉轩书院演变为当前的临高中学,依然是地方教育重地。
因苏轼而生的东坡书院,是海南书院中最负盛名的,而且传承至今,成为人们缅怀苏轼功业、了解海南文化的重要场所。苏轼谪居儋州三年,极大推动当地教育发展。尤其是姜唐佐、符确等人得到苏轼的亲自指点,先后成为海南第一位举人和第一位进士,实现海南科举史上的“连破天荒”,从而传为佳话。后来人们在苏轼讲学的地方建起东坡书院。
苏轼当年在儋州敷施文教的场所是载酒堂。载酒堂原本只是儋州名贤黎子云的一处居所,因为苏轼的缘故,成为谈学论道的重要场所。后来,载酒堂成为人们缅怀苏轼功绩的重要场所,得到不断修缮。元朝时,当地政府将载酒堂改建为学宫。明朝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载酒堂更名为东坡书院。
此后,儋州不少地方官都对东坡书院的运营、发展、扩建予以了相应的支持,从而使得东坡书院的影响越来越大。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儋州进士(也是海南最后一位进士)王云清主讲儋州东坡书院,栽培出不少优秀人才。时至今日,修复一新的东坡书院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海南著名的文化旅游名片。作为著名景区,只要你能够背诵6首苏轼诗词,就可以进入东坡书院免费游览了。
东坡书院是在当年苏轼敷施文教的场所原址逐步建立起来的,因此一定程度上继承了苏轼的精神文化遗产。东坡书院的景点设置,有的是根据史料在原址复原的,有的则是根据传说打造,有的是通过苏轼诗词解读来具象化的,还有的是根据苏轼的精神气度进行合理想象创造出来的。在东坡书院,你可以随时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浓浓诗书气息,油然而生读书的欲望。
叁
颍川书院
遗迹犹存
从儋州再向南,到达海南岛最南端的崖州(今三亚)。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崖州地望重”,重量级贬官流臣的到来,为当地文化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明清以来,崖州地区也出现诸多地方文化名人,他们积极在当地兴办书院,为推动教育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创办于海南岛西南的颍川书院遗存至今,让人们无限感念。
颍川书院位于乐东黄流。黄流有千年历史,据说因为“黄胄藩滋挥北阙,流风远播镇南疆”的对联而得名。乐东沿海有“不恐屋漏雨,怕崽不读书”的俗语,因此有着尊师重教的传统。邢氏、陈氏都是黄流地区的名门望族,更是在弘扬教育方面做出表率。位于黄流镇黄中村的颍川书院就是由陈氏家族倡建的。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颍川书院由黄流陈氏始祖陈彦祥四世孙陈禄六个儿子的后裔合资捐建,故民间俗称为“六房”。由于陈氏始祖发源于河南颍川,陈氏家族就以此为堂号来命名书院。书院集讲学、议事、祭祀等多功能于一体,属于家族式书院,在当地产生重要影响。黄流陈氏家族不少后人就是在颍川书院接受教育然后走出黄流,甚至走出海南岛。
让陈氏家族感到遗憾的是,当时费资颇多的颍川学院,不到十年就寿终正寝了。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朝政府正式废除科举制,改办新式学堂,颍川书院就此停办。颍川书院作为教育机构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是作为家族式建筑却一直遗存至今,尽管残破,却依然能够让人感受到昔日的荣光。
颍川书院作为一座四进三幢的建筑,是琼南地区遗存至今规模较大的书院式建筑。尽管经过风雨剥蚀,但是正门上镌刻的对联“颍水漾文澜,流通湖海,楼中百尺,高擎龙乍起;儒宗开端学,闻得诗礼,庭上千秋,犹见鲤常趋”,依然能够彰显当年在书院教育上的功能定位,让人回味无穷,似乎当年童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一直萦绕在耳际。
文昌溪北书院。本报记者 张茂 摄
肆
溪北书院
至今完好
文昌之得名,源于唐朝贞观元年(627年)“偃武修文”之意。这意味着它将迎来文教昌盛的局面。清朝时的文昌出现多家书院,比如蔚文书院、铜山书院、溪北书院、罗峰书院等,说这里文教昌盛可谓是实至名归。其中的溪北书院至今完好,成为人们了解晚清海南教育的一个缩影。溪北书院和东坡书院、尚友书院、琼台书院在海南有“四大书院”之称。
位于文昌铺前的溪北书院是由海南名贤潘存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倡建,并得到雷琼兵备道朱采和两广总督张之洞的支持。
潘存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出生于铺前港头村,幼时就能够一目数行,下笔滔滔不绝,有“神童”之美誉。中举后,曾在京师任职三十余年。光绪八年(1882年),潘存回到家乡,以平生所学回馈桑梓。他根据海南地理位置以及发展趋势,向朝廷提议“琼州改建行省”,是倡导海南建省第一人。潘存还是著名书法家,当时很多人不惜重金争相购买他的作品。五公祠中的楹联“唐嗟末造,宋误偏安,天下几人才,置之海外。道契前贤,教兴后学,乾坤有正气,在斯楼中”就是出自潘存手笔。
潘存离开官场之后,开始了教育兴琼的实践活动。他先后在广东惠州丰湖书院、琼州苏泉书院、文昌蔚文书院执教,创办溪北书院更是体现了他的教育主张。
修建溪北书院后,潘存购藏了许多书籍,勉励年轻人勤勉读书,并亲自撰写堂联。溪北书院至今还保存其手迹:“学问无他,求益乎身心家国天下;载籍极博,折中于易书诗礼春秋。”这是他对后人的期望,也是他终其一生的写照。
溪北书院作为海南省现存最完整的大规模清代建筑群之一,采用坐北朝南的方位,整体为四合院式,由大门、讲堂、经正楼、经堂和斋舍五部分组成,全部砖瓦结构。南门门匾上“溪北书院”四个大字为清末书法家杨守敬所题。溪北书院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关建筑为文北中学所用。在孩子们的朗朗书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昌盛的文化传承和时代气息。
航拍海口五公祠。 本报记者 张茂 摄
海南古代那些书院
海口
桐敦书院
奇甸书院
西洲书院
雁峰书院
琼台书院
苏泉书院
三亚
鳌山书院
儋州
东坡书院
临高
茉莉轩书院
澹庵书院
乐东
颍川书院
文昌
蔚文书院
溪北书院
定安
尚友书院
……
杨道 辑
编辑:陈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