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眼中,扶贫工作需要攻克哪些难关?
【学习进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天寒地冻的太行山区,到荒凉偏僻的陇西荒原;从巍峨险峭的大山深处,到透风漏雨的棚户陋室,习近平多次到我国最贫困、最落后的地区,察真情、看真贫。习近平眼中如何扶贫?扶贫工作还有哪些需要攻坚克难的工作?新华网“讲习所”今天推出《习近平眼中,扶贫工作需要攻克哪些难关?》,为您解析习近平“精准扶贫”新理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1月27日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至今日,这句话依旧绕梁在耳。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深情牵挂贫困地区,多次视察调研,看望慰问困难群众,河北、甘肃、湖南、云南、贵州……留下了总书记的足迹和话语,这些点滴记录下了他对扶贫工作的心血和对贫困群众的牵挂,指出扶贫工作的关键。
脱贫必须靠发展 发展需寻内生动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努力,我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但还要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截至2015年底,全国仍有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在湖南考察调研时强调,“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习近平在了解毕节扶贫经验时批示,要继续“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一条新路子”。他说,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
2015年10月,习近平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再次强调,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提高其发展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
专家指出,内因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应充分激发贫困地区脱贫的内生动力,形成外部多元扶贫与内部自我脱贫的互动机制,确保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声明:所有来源为“海口晚报”、“海口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898-66835631(传真),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