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都市农业插上“信息化翅膀”

23.05.2014  21:08

  物联网引发的第三次信息化浪潮扑面而来,面临转型升级的中国农业迎来难得的机遇。如何在“四化同步”中加速推进现代农业,如何为农业经济插上“信息化翅膀”,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实践,呈现出“网事纷纭”的好局面。

  2012年12月,农业部启动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被普遍认为信息化基础好、农业精准化水平高的上海,成为全国首批三大区域试点之一。一年多过去了,上海农业物联网“试验工程”取得哪些进展,农业经营主体们如何评价试验效果?记者深入采访,感受上海都市农业牵手物联网的热度与力度。

  实践“全过程、全要素、全系统”的物联网理念

  以“农民一点通”、“上海12316”这两个覆盖全市的服务平台为代表,上海的农业信息化水平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而物联网时代,是一个不断创新发展的时代,农业信息化这张网有待加速扩容扩张。

  2013年3月,上海市农业委员会、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联合发出《关于上海农业物联网发展的实施意见》,该意见明确提出:遵从“组装集成建平台,推广平台促应用,先试点试验、后推广应用”的指导思想,分步推进实施;遵循“全过程、全要素、全系统”的“三全”设计理念,以用户为中心推动全要素共享、全系统整合、全过程协同;探索形成农业物联网可看、可用、可持续、可推广的应用模式。

  在这个理念之下,上海把区域试验工程分解为六大任务,重点包括构建农业物联网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实施绿叶菜安全生产物联网应用示范、实施动物及动物产品安全监管物联网应用示范等。

  而这一切,需要服务与技术创新。

  在上海市农委信息中心的农业物联网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展示室,记者看到,大屏幕上显示着来自全上海各个涉农机构的实时画面。农民可以随时得到农业生产信息,广大消费者能即时浏览农产品安全监管信息,政府各级部门足不出户就能从容指挥或应急预警。

  信息中心副主任张向飞告诉记者,这个平台,目前已做到综合展示包括动物产品、地产蔬菜、12316服务平台等服务,整合接入了24个业务系统,统一文字、图片、视屏等格式标准,实现了异构平台的一体化。

  应记者要求,张向飞演示了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监督信息管理系统。通过8个市境道口的实时图像和数据传输,能够全面掌握外来生猪的信息。包括110个产地检疫报检点、16家屠宰场检疫点及近58家动物产品集散交易单位的信息系统正在建设之中。

  为“试验工程”提供技术支撑的,还包括上海农业物联网创新推广中心、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这个“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展示大厅里,五花八门的传感器构成了一个智能化的世界。中心主任朱轶峰告诉记者,中心开发的大田、大棚、水产、畜牧、农机等物联网系统,已经在实践中验证了精准生产和管理的价值,随着生命传感技术的逐渐成熟,相信都市农业将“拥网”直前。

  有了物联网,才有“一网无前”的底气

  “在上海市生鲜农产品电商企业中,全线贯通生产、仓储、销售、配送供应链信息化,并拥有全程质量追溯系统的,菜管家是第一也是唯一一家。有了物联网,菜管家才有了‘一网无前’的底气。”上海菜管家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杨张兵说。

  菜管家成立于2009年,一直致力于安全优质农产品的开发和农产品B2C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在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的大上海,一句“安心食材送到家!”的广告词,是菜管家向消费者作出的承诺。然而,企业高层很清楚,因为配送成本高、损耗大,检验检疫难度大,实现承诺不得不支出种种成本,企业连年亏损。

  物联网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使物流成本和损耗大幅降低,关键是产品流转各个环节的来龙去脉可以一清二楚。

  2013年,菜管家投入1000万元打造了生产、仓储、销售、配送供应链物联网系统,产值创下7500万元的高点,而且在生鲜量占77%的情况下,作业月平均准确率提高了45%,因配送引发的平均月投诉数量降低30%,作业月平均损耗降低8%。全年亏损100万元,成为公司成立以来亏损额最低的一年。

  实践让杨张兵认识到:“只有过了食品安全、损耗、配送成本三大风险关,生鲜电商才算摆脱生存危机,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没有物联网,安心食材送到家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上海市被纳入重点扶持和培育的物联网应用示范企业,各自尝到了甜头。光明米业有限公司在12万亩基地上实施了水稻“产加销”物联网技术,2013年企业生产管理成本节省了近600万元。

  张向飞告诉记者,在扶持培育10家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及企业的过程中发现,那些集约化程度高、管理成本高、效益好的农业企业,对此都倍感兴趣。

  “农业物联网应用在发达国家无处不在,而在国内,则是碎片化示范项目居多,政府的导向很关键,特别是生产经营主体因为高成本而犹豫不决时,政府更应该明确态度。”上海市农委科技处处长余立云分析说,“农业部在上海开展区域试验工程,应该说非常及时。”

  构建全产业链物联网示范推广体系是当务之急

  农业经营主体牵手物联网,农业物联网才有生命力,因此区域试验工程首当其冲的问题,是服务好产业链各环节主体,通过编织“一张网”,强化“三全”设计理念,打通“孤岛”、连接“碎片”,形成规模化应用。

  在上海生物电子标识有限公司,记者见识了能繁母猪保险管理系统和上海松林肉食品有限公司“食安星”屠宰溯源系统的功能:前者把全市17.6万头能繁母猪的信息“一网打尽”,政府职能部门、保险公司、养殖场通过这个平台实现了实时数据共享、查询和监管,而且母猪死亡后自动上传照片信息,想作弊都不行;后者建立从生猪养殖到屠宰全过程的可追溯质量体系,捍卫了“松林牌”猪肉的农业部无公害产品和上海市著名商标的荣誉,全盘强化了生产经营者的安全责任。

  而这一切,靠的是电子耳标、简便手提式读码工具等组成的物联网系统。

  上海生物电子标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锡琴认为:“从技术的层面,构建起全国生猪产销管理系统,已经不是太大问题。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已经建成了牛产业的国家管理系统,实现了从出生到屠宰的全程管理,中国的猪产业应从中得到启发,至少应该在上海、北京这样的大都市构建这样的系统,并以此示范推广。”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记者注意到,上海市农产品经营企业已自觉不自觉地把一张网、“三全”的理念贯彻到自身产业链中去了,比如菜管家,明确今后的重点是把生产商和服务消费者这一头一尾纳入物联网系统。上海已形成共识,就是围绕产业链,探索物联网可推广商业模式,把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联网”到体系中来,培育新时代上海都市农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关于上海农业物联网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123”战略目标:打造“1”条农业物联网产业链,树立上海农业物联网品牌;建设“2”类产业示范基地,即上海农业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和上海农业物联网综合管理示范基地;形成“3”个体系,即农业物联网产业创新体系、农业物联网标准体系、农业物联网应用服务体系,真正建成农业物联网先进技术引领区、解决方案实践区和推广应用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