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黄月芳作客海报集团“两会E访谈”围绕生态做加法 为山区群众增福祉
3月5日,黄月芳代表(左)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本报记者 王凯 摄 |
海报集团在全国两会期间开设的“两会E访谈”栏目正式推出。3月5日,访谈首期邀请到了全国人大代表、五指山市畅好乡番贺村党支部书记黄月芳。
说起黄月芳代表,很多人都并不陌生。这几年来,她在全国两会期间围绕三农工作、海南中部山区农村的发展、海南生态核心区农民的生态补偿等问题向全国人大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也得到了很好的回应。黄月芳代表今年建议国家结合物价上涨等因素逐年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提高林农参与公益林建设的积极性。在今天接受“两会E访谈”时,她描绘了如何围绕生态做好加法,为山区群众增进福祉的计划路径图。
A
建议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
记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脱贫攻坚有很大篇幅的表述,您是来自我省中部山区的农民代表,对此您如何理解?
黄月芳:正如报告所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就是最大的短板,要弥补这个短板,就必须实施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以我们畅好乡番贺村为例,我们一共8个自然村,总计有68户贫困户,去年12户光荣脱贫了。今年的目标是要实现全部贫困户脱贫,任务很艰巨,这就要求我们创新方式,通过推动产业发展、激发自身 能力 等更加深入地开展扶贫,要学会利用生态优势做好民生加法。
记者:对山区扶贫和农民增收,您今年带来了哪些建议?
黄月芳:2013年我第一次参加全国两会时,我们海南中部山区的农民是没有生态补偿(即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助)的。我们就把这个建议带到了全国两会上,次年农民就享受到了每年400元的生态补偿资金。到2016年,补偿标准提升到了每年545元,但很多农民反映额度还是偏低,渴望国家进一步提升该标准。所以,今年我建议国家结合物价上涨等因素逐年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提高林农参与公益林建设的积极性。
记者: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我们也听说畅好乡去年也有了转型,能讲一讲转变的故事吗?
黄月芳:是的,这一方面我们变化很大。过去,山里的农民都是种植槟榔橡胶;现在是种植益智,养殖野山鸡、五脚猪、泥鳅等,农民收益有了很大提高;此外,五指山市引进了一家专门生产手工茶的企业,畅好乡土地条件相对较好,开始规模种植茶叶,企业对茶农生产的茶叶采取统购方式,农民的收益有了保障;同时茶厂也吸收农民就业,帮助农民就地增收;此外,也完善了当地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这说明农民的致富增收是与农业转型升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际是促农增收的有力举措,可喜的是,现在政府和广大农民都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转型的动力非常强劲。
B
美丽乡村建设
需规划先行
记者:您觉得现在我们农村,农业产业设施、公共设施还有哪些不足之处,需如何改进?农村居住环境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此外,海南提出了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和美丽海南“百千工程”,您对农村环境的改造有什么好的想法?
黄月芳:经过多年发展,农田水利沟有不少年久失修,对农业生产不利,加之缺乏专项经费,建议能够引起政府的足够重视。
在居住环境上,几年前,我省就开始进行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通过修村路、配备农村保洁员等举措,使得大量村落的村容村貌有了初步的改善,但是,距离美丽乡村还有一些差距,需要我们加把劲,在原有基础上深入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那么如何改造,就需要我们开启新一轮的设计规划,美丽乡村必须规划在先,然后依照图纸去实施,可以引入社会资金 力量 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这也是我们目前在思索的问题。
C
中部发展全域旅游
要再加一把力
记者:现在有不少地区山村,依靠独特的旅游优势富裕了起来,您觉得中部山区发展旅游空间如何?
黄月芳:空间很大。近几年,海南的乡村旅游成为热点,有的市县突出镇域特点,比如琼海、澄迈等地,适当追求规模化、集约化,设计成全域旅游的特色线路,但无一例外,大家都是围绕着自身环境优势在做文章。对于中部山区来说,生态是我们的核心特色资源,必须要做好“生态+”,如“生态+全域旅游”“生态+脱贫攻坚”“生态+特色产业”等等。
中部山区要积极探索发展乡村旅游,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维护农村可持续发展,对实施脱贫攻坚也具有重要意义。建议从政策上给予中部山区发展旅游支持,比如引入社会投资的细化条件,既设定门槛,也要明晰路径,推动更多中部山区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启。其次,希望国家对海南在实施乡村惠民工程上要再使一把力。同时还要深入进行中部地区乡村的文化历史挖掘,并从品牌上提升乡村旅游项目档次和水平。
(海南日报北京3月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