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儿童撑开“保护伞”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相信大家都唱过、听过《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半个世纪过去了,许多儿童“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早就夜深了,哪还有时间“尽情欢乐”?学业负担重、身体素质差、不健康读物、儿童用品差、网络诱惑大等,正在伤害着儿童;虐待儿童、留守儿童、弃婴问题等,仍然是文明社会的一块块“伤疤”。如何有效保护儿童,还他们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本期专题就儿童教育、权益保障等问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探讨。
教育篇
相信孩子,静待花开!
蒙氏教育专家 马薇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给它土壤,给它水,种子就会慢慢发芽;给它适当的肥料和阳光,小芽就会慢慢长高;给它新鲜的空气和雨露,它就会慢慢开花。只不过每个人花期不同,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
从孩子的角度来说,成长与自我构建都是需要时间的,而在这种自主探索的环境里,孩子就像海绵一样吸收环境中自己所需的“养分”,而通过时间与自我经历累积起来的学习能力才是内化和持久的。从家长的角度而言,要充分相信孩子“自我教育”的能力,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时间,等待他们的成长!这道理听上去简单,但事实上,现在是家长什么都愿意给孩子,却偏偏给不起或不愿给的就是“等待和时间”。
当然,这个等待不是消极的、浪费时间的,这是要通过长时间陪伴孩子,观察和记录他们的成长,并设置出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环境,再给予耐心的等待。比如在我工作的以蒙氏为特色的幼儿园,教室内的一切用品都保持完备的状态,每件教具都有它固定的位置和排列的次序,如桌椅、陈列架、水槽等都是依照孩子的身高,动作发展和行为能力相匹配,这样便于孩子们取放和选择。给孩子提供“有准备的环境”中蕴含着秩序和意义,就是为了给予孩子一种存在性的体验和影响。
所以,耐心等待花儿慢慢地开,不要看着别人怒放了,自己的那颗还没有动静就着急。细心地,呵护自己的花,慢慢地看着他(她)长大,陪他(她)沐浴阳光风雨,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相信孩子,静待花开!
体质篇
少年体质亟需健康处方
本报评论员 陈小雁
近年来,青少年的体质下降比较明显:小胖墩越来越多;不少孩子过早戴上眼镜;孩子心肺功能下降……“少年强,则中国强”,走下坡的青少年体质,亟须引起重视。
眼下的青少年体质下降,一方面来自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沉迷网络、重学习轻锻炼等,另一方面也与客观条件限制有关,如单一而乏味的体育课、常常人满为患的体育场地等等。总的来说,青少年体质的下降最大的原因来自锻炼不足。
而“健康处方”要发挥实效,还需做足准备工作。首先,硬件是先决条件。体育设施不够用是一大痼疾。城市中心高楼常见,而体育设施不常见。但同样地少人多的香港,每隔两三个街区就有附设篮球场、健身设备,各区都有免费的大型运动场和泳池。保障硬件,非不能也,实不为也。政府应在规划上保障体育用地,逐步加大对公共体育设施的投入,并保障它们正常运营。
其次,营造良好氛围,培养青少年体育锻炼的习惯。在课内,承载重要使命的体育课,应该更加多元,开辟更丰富体育项目给学生选择。在课外,父母须身体力行地带领孩子运动,别在望子成龙的热望中忽略体质基础。
再次,政府不妨“推一把”,以加拿大为例,该国实行一系列鼓励儿童健康的退税措施,鼓励10岁以下的孩子每天至少坚持30分钟的运动,10岁以上的孩子为60分钟。如果孩子们连续8周参加至少每周一节的体育课,他们的父母便可以获得这项退税优惠。另外,由学校组织的课余活动的费用也可用于退税,值得借鉴。
从锻炼体质开始,全社会形成合力,让运动成为青少年的生活习惯,“健康处方”的药效便会逐步明显。
权益篇
留守儿童需要七彩时光
本报评论员 李光金
很多人的童年是七彩的,但是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的童年是灰色的。先是亲情缺失,今年三月份,四川广安市12岁的女孩小琳为了见妈妈,竟然烧毁邻居家的房屋,只因她觉得“事情搞大了,妈妈就回来了”。案例虽属极端,却足以凸显留守儿童对亲情的强烈渴盼。再是权益难保,有的孩子非但教育权利无法保障,连温饱都成问题,而且越来越多的案例说明,留守儿童已经成为某些地方农村性侵案件的主要对象。
据全国妇联调查,目前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0多万。这意味着,全国每5名儿童中,就有1名农村留守儿童。从深层原因来看,二元结构、重城轻乡是导致留守现象的体制性原因,但是,这些苦果不应该压在留守儿童稚嫩的肩上。不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贫困就可能会代代相传。而且不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既有远虑又有近忧,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可能会缺少正常的认知、价值观的教育,容易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稍感欣慰的是,整个社会已开始关注他们,给他们温暖。广东建设“农村儿童友好社区”,提供文化娱乐、家教培训及心理辅导等关爱服务;深圳进行“家校合作”,改变父母用物质补偿代替情感交流的习惯。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最重要的是扫除体制、机制障碍。例如加快打破户籍藩篱的步伐,加大财政对农村的关照力度,“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只有将一系列制度设计扎实落地,才有可能根治留守现象产生的病因。
救济篇
关爱弃婴要舍得多投钱
志愿者 王小美
早前广州弃婴岛一开一关,引来前所未有的关注度。同为儿童,被抛弃的婴儿或许天生残缺,但正因为如此,社会理所当然要给这些孩子多一点关心和爱。
抛弃婴儿属违法行为,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弃婴行为已发生,为弃婴们做好医疗、照料等工作,对于提高弃婴存活率,让他们有个相对良好的成长环境就成了关键。
包括广州在内,一些城市之前投入使用或者正在计划的弃婴岛已经暂时搁置。最大的问题无非是资金不足,人手不够。按照国家福利机构的标准,每1.5个孤儿就需要分配一个工作人员,但全国福利院都很少能达标,有的福利院甚至一个保育员要照顾十几个孩子。有句俗话说“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不算问题”,关于弃婴今后的生活问题,相关部门必须要舍得花钱,包括孩子的养育和治疗、护理费用等等,首要难题都是资金,加大对儿童福利院的投入,建立康复中心、特教中心等,完善各种康复、医疗、教学设施,让更多弃婴和患儿在这里能够接受良好的治疗和教育。舍得投钱,是关爱弃婴的第一步。
当然,如何打造一个完整的弃婴救助链条也是相关部门需要考量的。弃婴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显然是多样的。一方面要加强婚前、孕期检查,鼓励优生优育,从源头上减少残疾病儿的出生数量。更重要的是对困难儿童进行分类保障,包括贫困家庭子女津贴、残疾儿童医疗康复和家庭护理补贴、收养残疾儿童津贴等儿童福利制度等。
另一方面,在目前政府福利院资源如此紧缺的情况下,不妨考虑通过补贴的形式,让民营资本进入福利院领域,通过政府定期给弃婴发放基本生活费,并适当引导社会慈善资源投入,为目前的福利院问题“解困”。
配套篇
儿童节家长该不该放假
小学生家长 乐水
按照国家规定,不满14周岁的孩子儿童节放假一天。放假,向来是孩子们的最爱,可是,这一天假却愁坏不少家长。原因很简单,孩子放假了,家长却不放假,单位能请到假的还好,那些请不到假的,只能两个办法,一是把孩子当成小尾巴带到单位,二是把孩子独自锁在家里,儿童节变成留守节。好好的儿童节,过得比上学还惨。
因此,关于儿童节家长该不该放假的讨论,已持续了好几年。全国政协委员刘红宇曾呼吁,应该将“儿童节给14岁以下未成年人的家长放假”立法;前两年,也有广州的两位“白领”妈妈征集市民签名,声称“儿童节我也想放假,我想陪陪我孩子”。
儿童节,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可是,对身在职场的爸爸妈妈来说,陪伴是更高的感情需求,最迫切需要解决的还是孩子放假时的安全问题。
从这个角度上说,要让孩子们过好儿童节,需要配套措施。一是假期配套,要么立法为父母放假,要么加快落实带薪休假制度,让家长们可以陪孩子共度节日。二是活动配套,学校或者社会机构可以为儿童节无处可去的孩子组织活动,既让他们开心过节,也能减轻家长的后顾之忧。
法律篇
用法律为受虐儿童撑腰
本报评论员 练洪洋
有媒体盘点2014年被曝光的“虐童事件”,每月平均近3起。请注意,这些只是被曝光的极端事件,而潜在水底的虐童行为有多少,无人知晓。
对“虐童”行为的矫治,首先是法律要硬起来。我国原则性禁止虐待儿童的法律法规不少,如《宪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然而这些多半属于倡导性,惩戒效力不足。一项网络调查显示,95.6%网民支持在《刑法》中增设“虐童罪”,以刑罚方式震慑、惩戒施暴者。有许多专家也持此论,这说明专门设立“虐童罪”至少在民意层面已经成熟,不存在问题。
如果“虐童”行为发生在家庭,受到父母等亲人的虐待,还必须与儿童监护权联系起来。很多时候,即使外界发现儿童受到父母虐待,也因救济乏力而无法防止悲剧的继续发生,典型的案件如“南京饿死女童案”。这种情况,需要得到授权的行政部门或社会组织介入,剥夺施虐父母的监护权。现行法律对公权力介入监护的举措规定得不具体,对有过错监护人的惩戒措施也缺乏可操作性,相关法律修正时应予考虑。
标准篇
儿童用品的标准之殇
媒体评论员 李千帆
每年“六一”前后,孩子们吃的、用的,总会成为热销品,不过同样热销的还有儿童用品的“负面新闻”。试举几例:5月28日郑州市工商局公布的一组抽检数据显示,在当地市场,童装的合格率仅为50%。前段时间,广州日报关注了学步车的问题,东莞一名约10个月大的女婴在使用学步车时从台阶上摔至水泥地面,成为一名植物人。日前,广东工商局在流通领域对标称广东省19家企业生产的19个批次塑料玩具开展质量检测,结果显示两个批次商品不合格……
从服装、玩具到学步车,从婴幼儿奶粉到儿童用药,多方探究发现,标准已经缺失太久。个中缘由主要有二:其一,标准制定的规律性“滞后”,行业标准往往都是在行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才逐步形成的,这一点在制造业尤其明显,主要的区别在于滞后时间的长短;其二,就是我们现在一些部门的庸懒,行政色彩太浓,服务意识淡薄,工作与市场不合拍,甚至要用血的代价来驱动,例如校车标准,就是在发生数次伤亡事故之后才出台的。
其实,这种缺失的补救并不像有些部门声称的那样繁杂,特别是儿童用品,很多国家和地区标准已经非常成熟,行业监管方面也有很多可借鉴的经验,完全可以拿来之后消化吸收,制定适合国内市场的标准。当然,补齐儿童用品的标准短板只是有了底线,要保证按标准生产,保证销售合格产品,还有执法、监督、维权等多方面的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