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费不足不被理解 海南民间应急救援路在何方?

19.04.2016  11:27

  海上冲锋、攀岩登山、丛林探险……这些照片并非来自特种部队,也非来自极限运动团队,而是我省民间应急救援组织日常训练的记录。

  这群为应急救援事业贡献民间力量的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因为同样的志愿精神走到了一起,为的是在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发生时,给海南百姓提供及时周密的专业化应急救援志愿服务。

  但家人的不理解、工作单位不支持、培训经费不足、救援器械缺乏、法律保障尚不完善等让他们在豁出命救人时的每一场战役都打得如履薄冰……他们面临的不仅是尴尬,更是难以言说的苦楚。

  给生命以尊严,给群众以关爱

  危急时刻,用专业技能提供快速有效地救助平常日子,他们帮群众开门换锁、抓猫救狗

  在应对自然灾害的过程中,民间应急救援组织的作用越来越得到凸显。无论是在空中、山地还是海洋,只要灾害发生都能见到志愿者参与应急救援的矫健身姿。

  超强台风“威马逊”袭琼,海南省阳光义工社在短短的时间内聚集了3支救援队,奔赴台风登陆地也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文昌进行救援;台风“海鸥”过后,“道博文化”民间救援组织配备的救生衣、充气船等专业器材在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们不禁要问:这些高手云集的民间应急救援组织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

  海南省民间组织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按照国务院发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社会团体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民间应急救援组织就是其中的组成部分。

  危急时刻迎难而上

  整个春节假期,海南省绿舟应急救援服务中心志愿者都在人群密集时间段,来到三亚等沿海市县的相关海域巡逻,为尽情享受滨海乐趣的游人保驾护航。

  时隔近两个月,海南省绿舟应急救援服务中心负责人丛慧仍然清楚记得,她在2月11日晚上9点半接到了一个令人惋惜的消息:19岁文昌小伙唐世民因救落水朋友不幸蒙难。由于当地缺乏水下打捞专业设备,人们迟迟无法在昆联水库里找到遇难者遗体。

  在简短的紧急会议后,海南省绿舟应急救援服务中心确定了搜寻打捞方案,协调了矛钩、气瓶、冲锋舟、潜水设备等工具,又安排了两个梯队救援人员准备从海口、三亚两地向文昌集结。

  次日早晨7时许,刚刚能够看清水面情况,海南省绿舟应急救援服务中心和三亚红十字中国蓝天救援队的志愿者们就配合着开始了搜寻打捞行动,经过近4个小时的排查,终于将遇难者遗体完整打捞上岸。

  遇难者家属心怀感激,但他们不知道的是,为他们奋力打捞亲人遗体的三亚救援队员已经近两天没有合眼。赶赴文昌的前一天晚上,他们配合三亚有关部门成功救援了在三亚狗岭山上迷路的3名游客,还没有时间进行休整。

  时光再往前追溯,2014年9月那场台风“海鸥”引发了严重的海水倒灌。吸取了超强台风“威马逊”突袭时,民间应急救援组织各自为战引发混乱场面的教训,海南省绿舟应急救援服务中心、海口市民间灾害应急救援队、海南阳光义工社等均在海南省应急管理协会协调指挥下有序开展行动。

  根据指挥,海口市民间灾害应急救援队队员乘坐橡皮艇、手持探水位棍深入海口市新埠岛受灾地区。在那里,有大约6户人家站在齐腰深的水里等待救援,其中的老人、孕妇和残疾人举步维艰,根本无法自救。

  在先锋队员探明路况后,其他队员在确保路线安全的情况下,将被困群众成功引导转移。老人、孕妇和残疾人刚被抬上橡皮艇,供职于省红十字会的一位志愿者就为他们提供了专业的院前急救。

  生活琐事及时帮忙

  灾害过后,海南人民等来了风调雨顺的2015年。这是否意味着,海南民间应急救援组织在训练之余可以悠闲度日?事实并非如此。

  2月22日下午,海口市民间灾害应急救援队接到求助电话,一只宠物猫被困于8楼楼顶边缘上下不得。其主人十分焦急,认为应该请专业人士从楼顶吊绳而下,将猫咪抱起转移到安全地带,于是希望派出具备攀岩技巧的队员施以援手。

  猫咪很快被海甸片区的队员叶刚解救下来,却并没有如此大动干戈。他只是站在8楼室内向上伸出一片板材,便给了猫咪一条落脚回屋之路。海口市民间灾害应急救援队负责人郑磊说,灾情或险情发生时,普通群众因为心理紧张和缺乏应急救援知识,往往会把事情想得过于复杂而忘了因地制宜尽快施展救援。

  这种开门换锁、抓猫救狗的求助电话数不胜数,群众托付的事远远超出了灾害应急救援范围,但郑磊等队员们还是力所能及地提供帮助,“能做的我们尽量做,毕竟群众报警处理这类琐事也挺浪费警力的。

  为了进一步满足群众需求,第一时间出现在灾害现场,当前,海口市民间灾害应急救援队已经在海口市的秀英、府城、海甸、白龙、龙华等片区建立了防控网点,5个灾情防控分队共有正式队员及联动队员144人。他们利用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做到了“哪里需要救援,哪里就能及时得到救援”。

  登记后开展救援活动更便利

  民间应急救援组织成为政府的好帮手在灾难救援上更是政府的有力臂膀

  前几年,有些社会团体不愿“受约束”,不肯到民间组织管理部门登记注册,近年来这样的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因为未经登记注册的社会团体开展活动不被允许,也不受法律和制度保护,给他们的行动造成了很大阻碍。

  比如,雅安地震救援期间,北京蓝天救援队、杭州户外应急救援队等民间应急救援组织,在交通严格管制情况下获得了珍贵的通行证,得以深入震中地区抢险救灾。除了其自身配备了必须的专业装备外,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在民政局正式注册登记,具有与所在地政府多次成功合作的经历,并且已纳入政府应急救援管理体系。而未经登记的社会团体行动起来就很难有这样的便利。

  省民间组织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民间应急救援组织是政府的好帮手,在灾难救援上是政府的有力臂膀。

  阳光下有阴影,奋进中有沉重

  家人和工作单位不支持、培训经费和救援器械缺乏、法律保障尚不完善让志愿者心酸无奈

  妻子: “再去捞尸,我跟你离婚

  应急救援,区别于其他志愿服务活动。灾害无情,尽管秉承“保己救人”的原则,谁又能保证一定能够全身而退?

  曾在北京从事应急救援志愿服务的丛慧记得,北京城内外水域不少,每年夏天都会接到好几起打捞溺亡尸体的任务。有一次,一位向来表现积极的队员在接到任务时犹豫了,一问才知,是其妻子忍无可忍给他下了最后通牒:“再去捞尸,我跟你离婚!

  “哪个青壮年队员不是家庭的支柱?有时河底、湖底情况不清,给打捞增加了不少难度,不仅是队员家人,就是队员本身也有点没谱。”丛慧表示理解,“还有的人突破不了心理障碍,接触了尸体后要反复洗手、洗澡、洗衣服,甚至连衣服都要丢掉、烧掉。

  社会也没有给出更多包容。去年4月尼泊尔发生强震,一位队员利用年假赴灾区参与救援,但救灾回来时却发现自己已经被公司解雇。

  丛慧很是遗憾,“在许多发达国家,人们对志愿者特别是应急救援志愿者的礼遇都很高,不仅不会阻挠其参与志愿服务,还会给予一定的补贴和荣誉表彰。相比起来,我们有的队员要‘偷偷摸摸’做志愿服务,想想也挺难受的。

  队员:

  “想去培训,可拿不出钱

  海上冲锋、攀岩登山、丛林探险……翻看郑磊提供的资料照片,我们不得不为这群“身怀绝技”的志愿者点赞。为了练就这身救人的本领,他们付出的不仅仅是爱心、时间和精力。

  郑磊介绍,这几年,他们邀请到省地震局、省红十字会、消防部队、武警部队等单位,定期为队员进行高山、高空、水上救援技巧和急救等多个类别的专业培训,还不定期将队员“送出去”,到北京等地听取相关专家的授课,并与国内外优秀应急救援志愿服务团队进行交流。这无疑将产生不小的成本。但由于民间救援队具有明显的公益性质,救援行动中的一切花费都要由队员个人自行承担。

  丛慧算了一笔账:培训一名潜水救援员需要学费1万余元,将其从初级培养到教练级至少花费近4万元,“很多队员都想取得进步,但高学费让他们望而却步。

  不单单是专业培训,让丛慧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还有因为经费不足而导致的设备缺乏,“潜水设备近2万元一套,打捞设备价格更高。很多救援活动他们都想参与,但人员能力达到了,设备却没凑齐,总不能用双手打捞吧?

  这样的放弃,最是无奈。

  团队:

  “心有余悸,怕被人讹了

  尽管目前还没有出现过救援失败的案例,但郑磊和丛慧的心里都很明白: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力量微乎其微,不可能每一次灾害救援都能万无一失。他们也存在同样的担心:万一救援出现了失误或者失败,责任应该由谁来负?

  记者了解到,为鼓励社会上的助人为乐行为,让好人做了好事不至于惹麻烦或当被告上法庭,许多国家已经制定了相关法律对助人为乐和见义勇为者的权利予以保障。在紧急状态下,这些法律可以为助人为乐和见义勇为者因其无偿的救助行为给被救助者造成某种损害时免除责任。

  “但是,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中,还没有《好人法》的出台。好些队员都担心冒着风险开展救援,失败后反而被人讹了。”接着丛慧又提出另一个问题:如果在救援中真的发生意外,志愿者的医疗费甚至家属的抚恤金又从何而来?

  丛慧记得,曾有一名志愿者在进山救援过程中摔断了腿,医疗费用仅仅来自于保险公司的赔款和其他志愿者的爱心捐赠,“说直白些,武警官兵、消防官兵受伤了、牺牲了,政府会给予抚恤,但我们民间组织连活动经费都捉襟见肘,哪还有医疗和抚恤经费一说?

  他们豁出命去救人,可每一场战役都打得如履薄冰。

  据了解,汶川地震之后,中国的民间救援力量进入了迅速发展阶段。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的民间应急救援组织数量已经超过350支。这个数据还在持续快速增长中。

  但是,许多业内人士将此局面称为民间应急救援组织的“野蛮生长”,因为放眼全国他们面临着同样尴尬的处境。

  政府职能转变形成互动平台

  建立跨联盟、跨地域的日常联系和协作平台,有利于民间应急救援组织信息互通、优势互补、资源互用,有效避免出现扎堆救援、浪费资源的现象

  其实,随着政府职能转移与购买服务等行政体制改革进程的逐步推进,民间应急救援组织不仅注册程序渐趋简化,法律地位也变得日益明朗。

  记者从海南省民间组织管理局了解到,由于民间应急救援组织力量发展迅速,除了一以贯之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不断细化,2010年9月1日开始施行的《自然灾害救助条例》也已经明确将民间应急救援组织看作自然灾害发生后的一股重要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汶川地震后,国务院办公厅还颁发了《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倡导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应急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努力提高基层应急队伍的社会化程度,鼓励现有各类志愿者组织在工作范围内充实和加强应急志愿服务内容,为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应急志愿服务提供渠道。

  不仅如此,政府为支持民间应急救援组织在内的社会团体支出的经费也已经有了更明确、规范的依据。2014年12月15日,财政部、民政部、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印发了《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暂行)》,明确了政府购买服务的原则和重点,细化了指导性目录,更有利于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应急救援工作中来,形成改善公共服务的合力。

  海南省民间组织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说,这些《办法》和《方案》下发后,我省相关部门均迅速作出反应,制定了符合中央精神、结合海南实际的有关文件并予以贯彻落实。当前,社会团体不仅可以精心打造项目以申请政府支持经费,还可以在完成项目后参加志愿服务项目竞赛获得奖金。

  道路虽然坎坷,但前途一片光明。郑磊等人对此充满信心。但他希望,在大环境不断优化的同时,民间应急救援组织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同类组织、政府部门结成一张团结的应急救援网络。

  他认为,当前,民间应急救援组织与政府应急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以及民间应急救援组织彼此之间的协调,还没有形成常态化和制度化,而是处于“应激反应”阶段,即只有自然灾害爆发之时,彼此才开始“应急”式合作。

  “我们应该搭建一个平台,加强横向沟通交流,秉持求同存异的原则,共同致力于公益事业。”郑磊以救援演习举例,在武警、消防部队进行应急救援演习时,允许并通知民间应急救援组织观摩或参与;民间应急救援组织之间也可以集中财力、物力举办成规模的应急救援演习,增强自身救援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与其他团队之间的协作能力。

  丛慧等人也认为,建立跨联盟、跨地域的日常联系和协作平台,有利于民间应急救援组织信息互通、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在救援现场迅速开展灾害评估与联合行动,有效避免出现扎堆救援、浪费资源的现象。

  应急救援组织的作用:

  危急时刻及时出手

  利用专业技能快速有效地救助

  平常日子温情服务

  帮群众开门换锁、抓猫救狗

  应急救援队员的苦楚:

  家人和工作单位不理解不支持

  培训经费不足救援设备缺乏

  法律保障尚不完善,队员救人担心被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