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博后“三变”迎客来
三亚吉阳区博后村。 本报记者 武威 摄
■ 本报记者 徐慧玲
5月24日上午,零星小雨后,三亚市吉阳区博后村雾气氤氲。
一幢幢风格各异的民宿掩映在青山绿水间,多辆挂着省外车牌的小轿车停在村道上。哎岬湖畔,芳草鲜美,鸟语花香,站在观景平台上放眼四周,乡村美景如诗画。
79岁的博后村村民高明扬参加主题党日活动后,习惯性沿着哎岬湖散散步。“我小时候,乡亲们穷得连饭都吃不上,只能到隔壁村挖红薯。”高明扬感慨,现在的博后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日子越过越甜,如今的生活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和高明扬一样,博后村很多村民深刻感受到近些年来发生的三大变化。
第一变,是景。
“村庄环境优美,处处都是美景,我们住了4天!”5月24日,在博后村一家牛肉拉面店里,来自贵州的“90后”游客邰晓瑜和朋友挑选在哎岬湖畔合影的照片,准备发到朋友圈总结此次的三亚之旅。
然而前些年,让游客点赞的哎岬湖却是一个污水直排、臭气熏天的臭水塘,村民总会绕道而走。
由于过去村民采用传统的分散养猪方式,卫生习惯较差,一到下雨天,养猪产生的粪水和生活污水顺着雨水流向本就泥泞不堪的村道,村民出门十分不便,一不小心脚下就“中招”。
博后村“颜值”刷新始于2017年。那一年,三亚市委、市政府将博后村就地改造为5A级美丽乡村,铺设污水管网,治理村道和臭水塘等整治项目全面铺开,这个曾经“脏乱差”的村庄“摇身一变”成许多游客慕名而来的“网红村”。
一天傍晚,村民蒲关新在家门口散步,看着昔日的“羊肠小道”大变样,宽阔整洁的村道通向家家户户,路灯渐次亮起,这位性格豪迈的黎家汉子不禁放声高歌,引来游客围观。说到这儿,蒲关新脸上挂满笑容。
第二变,是人。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博后村面貌焕然一新,越来越多的村民嗅到商机,把自己的农家院子建成乡村客栈。
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村民高惠菁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和丈夫苏越军能从村民变成民宿老板。2017年,黎族风格民宿“蓝雅居”开业迎客,是博后村最早营业的民宿之一。每逢旅游旺季,高惠菁家的民宿常常爆满。
“忙得吃饭都没有时间”,5年来,一到小长假,民宿客人络绎不绝,这就是村民黄春荣的工作状态。为了与时俱进,黄春荣自学互联网知识,学习如何提高自家民宿的曝光率,甚至主动跟携程网等平台合作。
4月以来,趁着旅游淡季的“空档期”,黄春荣索性暂停营业,重新装修民宿。公共厨房、清新简约风格的墙面……黄春荣把从网上和同行那学来的经验用在民宿改造中,“以前是靠力气糊口,现在要靠头脑过上好生活!”
第三变,是产业。
博后村是个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黎族村庄,虽然临近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在高明扬的记忆中,博后村早先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可一到台风季节,海水倒灌严重,靠天吃饭的村民守着金海岸,却过着穷日子。
2013年4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位于博后村的亚龙湾玫瑰谷景区考察,留下了“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温暖嘱托,深深鼓舞和激励着当地的干部群众。
几年来,博后村因地制宜重点发展生态旅游、特色民宿等支柱产业,革命老区村庄发生了巨大变化,托起了村民的幸福小康梦。
博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苏少洪说,博后村如今已经开了55家民宿,村民吃上“旅游饭”,日子越过越甜。2021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2.86万元。
如今博后村产业更加多元,除了民宿产业,不少连锁餐厅开进村里,集市、夜市等乡村经济业态愈加丰富。
此外,红色基因还为博后村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依托着革命老区村庄的优势,博后村设立党史知识学习长廊,建立博后培训基地,打造博后党群基地教育产业,目前已承接来自省内外各类培训上百次。
博后村内的凤凰花热烈绽放,一簇簇红艳似火,比这更火红热烈的,是博后村的老乡们越来越火红的甜蜜生活。
(本报三亚5月24日电)
原标题:三亚市吉阳区博后村立足资源禀赋,绘就富美新画卷 博后“三变”迎客来
编辑:李奥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