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党员成了贫困群众的脱贫“智库”

13.07.2017  09:31

三亚创新“党建+扶贫”,入村慰问、帮扶、指导产业……
党员成了贫困群众的脱贫“智库

  ■ 本报记者 袁宇

  “我想扩大黑猪养殖规模,但是没有启动资金,怎么办?

  “我家种的豇豆产量总是上不去,能不能给支个招?

  “村里制作了不少手工艺品,你们能不能帮忙找个销路?

  ……

  在三亚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家中,有这样一群特殊“参谋”。他们戴党徽、亮身份,不仅热情参与村居环境整治,帮助改善贫困群众的生活环境,还积极发挥自身资源、技术等优势,群策群力,成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参谋官”。

  “可以向银行申请扶贫贷款作为养猪产业的启动资金。”近日,三亚市海棠区农林局与海棠农商银行党支部开展“党员活动日”活动,党员干部们到该区南田居贫困户李桂丰家里登门“做客”。在党员们的热心分析与建议下,李桂丰下决心以银行贷款作为养猪产业的启动资金。

  “不仅如此,区农林局的同志还说要帮我申请栏舍补贴,支持我养猪哩!”养猪计划最大的难题有了解决方法,李桂丰有些兴奋,恨不得立即就能建起猪舍,“好政策就像及时雨,我一定会好好谋划产业发展思路,争取银行贷款。

  相较于李桂丰,海棠农商银行党支部书记王俗亮也有点“兴奋”。“这次活动中,依托党支部这一平台,我们与政府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互动,未来也有可能在其他领域利用这一模式合作。”王俗亮说。

  而像这样利用党支部成立扶贫“统一战线”的事例,在三亚比比皆是。

  三亚育才大榕树养殖农民合作社负责人董子蒙是一名返乡大学生,在村党支部的帮助下,董子蒙成立了合作社,发展起山鸡、鸽子等养殖产业。

  “发展产业一是要有技术、销路,但内生动力也尤为重要。”董子蒙表示,相较于贫困群众,党员干部具有智力、市场、资源等优势。为此,合作社积极向党支部借力,通过“党支部+农民合作社+农户”模式,让党员亮身份、做表率,成功带动20多名贫困户脱贫。

  事实上,三亚结合本地实际,在扶贫领域开创了“四加一”帮扶制度,即一个市领导,一个定点单位,一个驻村工作队,一个驻村“第一书记”,再加上一个技术专家,共同在定点扶贫村开展帮扶活动,以党员志愿服务的形式,充实农村“智库”,协助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扶贫工作、农业生产等工作,为民众谋福利。

  “那受村本地菜长势好,且原生态、无污染,要赶紧注册商标、创立品牌、做出特色!”三亚市南繁科学研究院种植专家孔祥义常年扎身三亚育才地区,以极大的热情指导贫困群众科学生产,提升农产品产量与品质。“贫困村大多处于山区等交通不便地区,群众生产技术条件有限,需要我们的帮助。况且我是党员,必须以身作则。”孔祥义说。

  发动党员扎身基层,除了激发党员活力外,三亚辅以制度保障:通过党员积分制对党员进行“量化考核”,以党员设岗定责和分户管理为抓手,强化党员党性意识、提升党员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树起党员服务的正能量品牌。

  三亚市天涯区抱龙村村民盆大姐对城里来的党员“亲戚”好感十足。“以前我们农闲的时候会在家做女工活、绣荷包,但是从来没想过往外卖。”盆大姐透露,后来天涯区党员干部不仅为村子带来了专业公司里的技术老师,还带来了手工艺品的销售路子,“一个成品市场价100多元,成本只有40元,可以赚不少钱呢!

  “党和政府不仅给我送来致富种苗,在医疗方面给予帮扶,还手把手教会我养殖黑山羊,传给我发展致富的路子。”三亚天涯区抱前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陈德珍一家一度因其妻子遭遇交通事故受伤而陷入困境。“去年底我已经脱贫了,现在要一心一意奔小康。”眼看家庭经济发展持续向好,陈德珍胸中涌动的不仅有对党和政府的感恩,更充满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与信心。

  省委常委、三亚市委书记严朝君表示,三亚下一步将继续发挥党员干部的“火车头”优势,帮扶贫困群众,根据三亚实际情况与市场需求,指导农民发展种植养殖业,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缺什么补什么”,为市场提供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直接或间接参与旅游市场服务,同时着重考虑农村整体增收问题,让党徽在脱贫攻坚战线上更加闪耀。

  (本报三亚7月1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