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万宁市:改变等要思想 细化智力扶贫
■本报记者 何 伟
海南省万宁市位于海南岛东部,是海南省有名的农业县级市,“十三五”核定,万宁市贫困村共有30个,贫困人口37336人,主要分布在12个乡镇201个村(居)委会及3个镇农场。
记者在万宁市走访时发现,像当地的加苗村等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地处山区的偏远地区,老百姓“等要”思想比较严重,坐在家里等着政府来扶贫的现象很普遍。
“原先的扶贫工作比较单调,渠道也很少,无非是修桥补路、下乡慰问,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百姓的贫穷状况。现在的扶贫思路和渠道开拓了,我们要想办法从根上解决贫困群众的问题。”万宁市扶贫办主任吴亚和告诉记者。
在万宁市南桥镇高龙村村委会大楼内,记者看到,一百多名养猪农民认真地学习着科学养猪的相关知识。“以前也有培训,但是来的人很少,原因是不对路子。我们这一带养猪的多,大家对养猪知识很感兴趣,办了学习班,来听讲座的人自然就多。”高龙村村民陈亚芬说。
这是万宁市实施的“雨露计划”的一部分。“今年,我们要利用好25万元的培训工作经费,举办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24期,计划培训人数3000人;举办劳动力转移培训班4期,计划培训人数290人。”吴亚和告诉记者。
智力扶贫是万宁市扶贫工作的新亮点。在三更罗镇加苗村,长久以来,村民们已经养成了“早上摘几颗槟榔,中午喝口酒,下午睡大觉”的生活习惯,年人均收入仅1960元。2015年,万宁市把加苗村列进了扶贫整村推进村。“主要是改变村民的不良生活习惯,多作一些改变村民贫困生活状况的努力。”吴亚和说。
“我们觉得,贫困的主要原因还在于思想闭塞,等着政府支持的思想比较严重,村民们没有发展生产的动力。现在村里设了扶贫工作专职干部,专门引导村民改变生活陋习和‘等要’思想。”加苗村村支书盘其春说。
扶上马还要送一程。改变贫困群众的思想之后,万宁市扶贫办把重点放在了为贫困群众打造一份自己的产业上来。“这个工作比较难开展,因为扶贫资金有限,而为农民们置办产业又需要大笔资金。”吴亚和表示。
万宁市扶贫办采取多种方式为贫困群众置办产业。在苗七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自槟榔种植,扶贫办联系到万宁市槟榔种植大户、万宁市槟榔协会会长陈辉龙,无偿为苗七村捐建一座槟榔加工厂,解决村里150至200人的就业问题。据介绍,仅这一项,当地村民人均年收入就可以增加2000多元。
万宁市南桥镇小管村是万宁市南部山区,全村347户1300多人,大都是贫困群众,万宁市扶贫办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为当地百姓无偿提供东山羊。“去年为村里24户每户提供了8只东山种羊,养殖情况非常好。”小管村书记王家辉说。
“光是羊粪每个月都卖3000多块钱,平时不用照看,也不用买饲料,放养在山上,养15到18个月就可以卖了,价钱好的时候一只羊可以卖到1300多块钱。”小管村村民王宜飞和另外四户人家用扶贫办提供的种羊成立了养羊合作社,现在规模达到60多只,每年收入增加1万多元。
万宁市扶贫工作的新风貌不仅体现在工作上更细、扶贫渠道更多,也体现在更加结合实际。“在万宁,槟榔占山区百姓收入的70%到80%,如何让群众收入更好,最好的办法是在槟榔上做文章。”主管农业和扶贫等工作的万宁市副市长李时军告诉记者,槟榔产业的产值空间非常大,如果能帮助农民挖掘槟榔产值,将会大大提高农民的收入。
在槟榔身上做文章,李时军还重点提到了增加槟榔产业链,把更多的利益分配到百姓手中。“一斤干果30块钱左右,但是到湖南加工后产值达到每斤160至180元,我们要加大技术支持。”李时军说。
“扶贫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耐心、细致,要多从老百姓的角度想问题,用多种办法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的实际困难。”吴亚和介绍说,2015年,万宁市将4450人减贫目标任务分解,初步锁定减贫对象1242户5032人,锁定减贫对象已落实帮扶责任人38人,以“帮思想、帮门路、帮资金、帮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定点帮扶机制,使帮扶工作常态化、效益化。
(本文摘自《 经济日报 》2015年08月12日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