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藤编 转手经纬间的美好技艺

18.04.2017  18:40
 

  □海南日报|苏庆明 武威

  从地理环境上着讲,海南黎族最大的特点是傍山而居。海南中南部山岭重重,黎家人深居其中。地处热带的海南山地是一笔特殊的馈赠,在漫长的历史中,黎族人从中挖掘创造出不一样的东西。

  藤条,一种细长而极富韧性的藤本植物,就长在这样的山上,攀援在树丛中,并不起眼。黎族人独具慧眼,把它们扯出来,削成藤蔑,一个转弯一个转手间,便编织成腰篓、渔具、椅子等用品,便利自己的生活,独特的技艺令人赞叹。

  如今,黎族藤编是一项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大山的馈赠

  寻访藤编技艺,“入题”却令人尴尬。我们听说位于陵水黎族自治县英州镇的椰田古寨景区有藤编展示项目,就慕名前往。进入椰田古寨,穿过由黄泥和成的百年黎族谷仓群,就到了藤编体验区。这是一块由灰色板砖砌成的平地,进入眼帘的,是地上散放的鸡笼、鱼篓等;当我们欣喜地以为这就是藤编时,正坐在小木桩上编织的苏光必老人和工友们却告诉我们,它们没有一个是藤编的,全是竹编的,他们手里的正在干的活也是竹编。

  66岁的苏光必说,做竹编还是藤编,要看公司提供什么材料;竹编和藤编看起来都一样,但藤编费时费力,砍伐藤条也不容易,所以现在做藤编很少。

  看起来一样,的确如此。都是把原材料削成蔑,再经纬交织地编出想要的模样。同一种器具,如果不走近细看,很难看出区别。但用手去触碰感受,就不一样了。竹编表面摸起来稍显粗糙,藤编则色泽更光润,手感更平滑。用手一掰,后者也更有弹性和韧劲。这能表明,两者是一门技艺的孪生兄弟,区别主要源于原材料。换句话说,藤编的特殊之处就在于藤条。

  藤条是热带雨林的赠予。海南黎族聚居的陵水、保亭、五指山、乐东等市县,就是群山会聚之地。在一年四季热烈的阳光和丰沛的雨水作用下,藤条悄无声息地在丛林中随处滋长,成为取之不尽的资源。苏光必所在的陵水,就有大小24座山岭。他的老家,英州镇军田村,周边就是数座山岭,找到藤条并不难。在他年轻时,这个村三到四成的人家都做藤编。

  苏光必们所用的藤条,有红藤黄藤白藤小白藤等数种,粗的如棍棒,细的如筷。与人们印象中藤围着别的树干树枝曲折缠绕的样子不一样,它们是细长而柔顺的,没有一副“枯藤”老气横秋的模样。

  苏光必对藤条比竹子有着更多喜爱。藤条更有韧性,使他能编出竹蔑编不出的器具;即便同样的器具,藤编也比竹编更美观更耐用。实际上,这种特性已早为他的先民们熟识。根据史料记载,早在唐代,海南就有人以野鹿藤编成含有花卉、鱼虫、鸟禽等图案的帘幕,手工技艺精美。唐开元至北宋元丰年间,藤编不但是人们的生活用品,海南民间还出现多家藤编作坊,学习藤编的人也日益增多。清代《黎民图册》记载,“黎生黄白二种藤,产于石岩之上,长数丈,外贩选察其中,雇黎人采取。黎之无业者,竞趋之,黎内生产藤为最饶。”时间流逝,同样的大山依然赐予苏光必们同样的藤条,让他们细密编织自己的生活。

[1]  [2]   [3]   [4]   [下一页]

编辑:王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