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孟复:不能简单地将经济新常态与GDP挂钩

13.12.2014  23:58

  中青在线三亚12月13日电 (记者潘圆)“什么是中国经济新常态?把GDP与其它指标结合起来看,才能理解新常态”,今天全国工商联名誉主席黄孟复在“三亚·财经国际论坛”上表示。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对经济新常态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这也引起了参加论坛的嘉宾们的关注。

  黄孟复认为,不能简单地将新常态与GDP指标挂钩,对中国经济新常态最朴素的理解就是中国经济将从GDP年均9%-10%的高速增长 ,下降到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这个认识是不全面的。

  不能简单地比较GDP的高和低。GDP增长10%好还是7%好?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答案。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保持了GDP10%以上的增长速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发挥了比较优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获利。但是如果现在继续延续这种高增长模式,经济发展中积累的问题就会充分暴露出来。

  因此,他希望明年两会中央政府提出的GDP目标是预测性的,而非指标性的。以进一步淡化GDP的指标作用,否则,地方政府会在中央政府提出的指标上进一步加码,导致发展中怪现象频出。

  在黄孟复看来,除GDP外,其他应重点关注的指标还有就业、产业占比、单位GDP能耗、环境、城乡人均收入增长等。

  “每年新增1000万就业的指标,是一个硬性指标,必须完成。如果GDP增长7%,就能完成就业指标,那又何尝不可呢?”他说。

  产业占比。衡量经济结构调整的进展,非常重要的指标是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比的变化。去年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占比继续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46.6%。

  “这是个历史性的变化。表明结构调整出现了新态势。如果GDP增长7%,第三产业的占比就超过了50%;如果GDP增长10%,但结果是第二产业占比超过50%,要哪个?肯定是要7%的GDP增长,50%以上的第三产业占比,这个结构更可持续、更协调、更平衡。”

  单位GDP能耗指标。这依然是个硬指标。要消耗更少的能源获得GDP更大的增长。高能耗、高发展的模式不可持续。

  环境指标。“经济发展和环境相协调,是所有人共同的愿望,尤其大家处在雾霾之下,更是感受深同。解决污染问题,需要我们全体长时间的努力。”

  城乡人均收入增长速度。这个速度应该高于GDP的增速。GDP的增长是为了大家生活好。民生的第一要务是就业,就业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收入。

  黄孟复表示,要实现这些指标就必须进行科学系统的改革,释放改革红利。

  他强调,在经济发展中,生产要素的权重在发生变化。谁有创新能力,谁能融入新经济,谁就占据了发展的制高点。我们的比较优势已经发生变化。以前发展传统产业,需要更多农民工;如今科技是引领经济的主动力,需要更多大学生。现在中国的大学生是世界上最多的,每年新毕业的大学生有700多万。如果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转型实现了,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就好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