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死蟒口”频上演 海南如何取舍两种保护动物?

18.11.2015  09:32

  10月30日晨,东方大田镇,旭日初升,薄雾尚未散去。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坡鹿的身影在水边、草丛中隐约可见。它们竖起耳朵,小心翼翼地迈着步子,十分警觉地打探着周边的环境。

  对这些温驯的小家伙而言,草丛中可能潜伏着足以致命的威胁——体型庞大的蟒蛇正在步步逼近。

  刚刚过去的这个夜晚,一头出生仅3天的幼鹿葬身蟒口,管护人员听到母鹿的哀鸣循声赶去,但为时已晚。

  “鹿死蟒口”正在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频频上演。

  然而,蟒蛇和坡鹿,同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板子该怎么打?面对这道选择题,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左右为难。

   鹿死蟒口——坡鹿生存面临威胁

  10月29日晚上9点多,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鹅炸河管护站护鹿员符想周正在洗澡。突然,一阵母鹿的哀鸣声打破了夜的宁静。

  “快,可能又有鹿崽遭蛇咬了!”符想周赶紧穿好衣服,召集几名队员循声赶往事发现场。

  很快,队员们在哨所附近的草丛里找到了“案发现场”,但为时已晚,一头出生仅两三天的幼鹿死于非命,而元凶是一条体重不过12斤的双带蟒。尽管“蛇赃俱获”,受到惊吓的蟒蛇将幼鹿吐出,但已于事无补。对符想周等管护员来说,这是他们最不愿意看到的结局。

  “我们最不想听到的声音是母鹿的哀鸣,很凄切,很揪心!”鹅炸河管护站负责人苏兴雄说,多年积累的经验告诉他们,坡鹿的鸣叫主要有三种:示警、求偶和哀鸣。在保护区内,出现哀鸣一般可能是遭遇蟒蛇袭击,或者被盗猎者的捕兽夹夹中。“现在盗猎现象非常少,母鹿发出哀鸣,多数是幼鹿被蟒蛇攻击了。

  来自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监测报告提出,从目前监测的情况来看,保护区内唯一能猎杀坡鹿的野生动物只有蟒蛇。由于蟒蛇在这里没有天敌,且这里食物丰富,自身繁殖能力又强,这些顶级掠食者迅速繁衍生息,已经影响到保护区内的生态平衡。

  此外,最近几年对坡鹿及蟒蛇等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进行监测发现,随着蟒蛇种群数量的迅速增长,每年都有坡鹿等野生动物成为它们的“美餐”,坡鹿幼崽和亚成体(即已离开父母生活,但尚未性成熟的小鹿)被绞杀、吞食的事件时有发生。

  “在刚刚过去的10月份,就有4头幼鹿葬身蟒口。而且这还只是‘蛇赃俱获’的,未被发现的不知道还有多少。”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周海龙说。

  大田保护区内如今到底有多少蟒蛇尚无明确数据支持。据保护区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保护区内的蟒蛇数据还是2007年的,当时,澳大利亚青年大使本杰明在大田保护区对蟒蛇进行研究后认为区内有蟒蛇约200条,如今这个数量可能大大增加。“蟒蛇繁殖能力非常强,一窝可产蛋20-30枚,且孵化率较高。幼体长到一年即可对坡鹿构成威胁。

  保护区管理局算过这样一笔账:根据此前被发现的蟒蛇进食记录,捕食坡鹿约占20%,按照成体与幼体1:1的比例计算,如果蟒蛇一年只进食一次,说明每年至少有20头坡鹿被蟒蛇吃掉,如果一年进食两次,则每年至少有40头坡鹿被吃掉。

  事实上,从2013年至今,保护区共监测到蟒蛇绞杀、吞食坡鹿事件20余起。“这个数量只是被监测到的,估计还有类似事件没有被我们发现。”周海龙认为,蟒蛇数量的剧增,不仅严重威胁坡鹿生存,还对赤麂、海南兔等野生动物的生存带来巨大影响。

  据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监测科科长符运南介绍,按照坡鹿15%的增长率计算,保护区内每年都会有几十只鹿崽,但近年来护鹿员在巡山过程中发现母鹿身边带有幼崽的几率在减少。此外,野外发现赤麂等动物的几率也在减少。“这跟蟒蛇有直接关系。

[1]  [2]   [3]   [4]   [下一页]

编辑:叶霖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