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高新区(滨江),跃升国家高新区全国第三的背后故事

17.10.2017  09:25

  2016年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中,高新区(滨江)跃升至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中关村和上海张江。

  市委赵一德书记专门作出批示:要总结推广滨江科技创新经验,推动区域科创能力的提升。

  现将《把握五大关系激发内生动力——高新区(滨江)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第一区”》进行刊登,希望对全市科技工作起到积极的借鉴意义。

  高新区(滨江)如何在百舸争流的竞争中、在复杂的经济下行压力中勇立潮头,成为带动杭州乃至浙江创新发展的主引擎?

  这里的经验是:清醒把握五大关系,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发展之路。

  今年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6.9亿元,同比增长14.1%,财政总收入184.7亿元,同比增长31.9%,继续列全省各区、县(市)前列。

  在近期公布的2016年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中,高新区(滨江)跃升至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中关村和上海张江。

  一、把握人才与技术的关系   把人才作为发展的最宝贵资源

  高新区(滨江)始终把人才作为发展的最宝贵资源,把高端人才引进和培育作为经济工作的最首要任务,千方百计招引人才,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支撑,创造条件留住人才。

  一是坚持“人才+产业”发展路径。根据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制订人才引进导向目录,走“人才带技术、技术变项目、项目融资本、实现产业化”之路。先后推进实施两轮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5050计划”,大力引进符合高新技术主导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精、尖、缺”人才和团队,以人才带项目、建公司。

  截至目前,全区集聚国家“千人计划”专家75人、浙江省“千人计划”专家125人,引进海归人员5500余人,创办海归企业1007家。

  5050梦工厂--天堂硅谷

  二是完善“政府+市场”引才机制。2016年实施“5050计划”,全面实施人才项目“市场认定、递进扶持”政策,人才项目的认定和评价一律交由专业化、市场化机构来完成,实现了“从国外专家为主向国内国外并重、从定期评审向随到随评、从一评定音向动态评估、从专家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

  新政实施一年多来,共引进160余个人才项目,同比增长45%,已有27家企业获得风投近4亿元,呈现量质齐升的良好局面。

  三是强化“服务+孵化”创新创业生态。针对人才和企业痛点,做优服务,打造全方位的优质创业生态。在科技中介、股权、投融资、市场等多个方面提供解决方案,在人才、技术、项目、资本、产业化等整个过程中提供专业服务,营造了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整体氛围。

  近年来,高新区(滨江)每年新增大学生就业2.5万人以上,其中理工类本科以上人员占70%,全区本科以上学历占就业人数50%。

  二、把握创新与创业的关系   把创新作为创造新优势的最重要法宝

  高新区(滨江)始终把创新作为真正的道路选择,作为发展的第一驱动力,通过创新实现水到渠成的创业。

  一是注重瞄准高端技术研发。聚焦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能替代进口产品、填补国内技术空白的高新技术,努力抢占全球制高点,对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可以采取一事一议的精准服务和支持。

  阿里巴巴、新华三、海康威视、大华股份、中控科技、恒生电子、安恒信息、启明医疗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快速发展壮大起来,不少企业可以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

  二是注重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作用。积极鼓励支持企业加大研发创新投入,支持企业创建省级重点研究院和国家实验室,支持创建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支持开展技术攻关和模式创新。

  近年来,高新区(滨江)R&D占GDP比例始终保持13%以上,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增速基本保持在20%左右,2016年全年支出122亿元,占全省的10%。

  全区集聚了各类企业技术中心139家、研发中心333家(其中,省级以上技术中心40家,省级以上研发中心149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41家;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07家,累计培育上市公司39家,新三板挂牌企业96家。

  三是注重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积极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区、国家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建设,先后与中科院、浙江大学等高校院所建立战略合作。

  “十二五”期间,全区获得市级以上科学技术奖170项,其中国家级10项、省级88项,90%来源于产学研合作的成果转化。2016年,高新区(滨江)专利申请量14247件,增长40.2%,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5902件,同比增长87.3%。

  三、把握培育与辐射的关系   把大孵化器作为持续激发内生动力的最主要平台

  坚持把高新区(滨江)作为一个“大孵化器”来打造,构建了“江南江北两个区块、五大产业平台、专业科技园、高科技孵化器”四个层级的孵化体系。

  一是孵化资源多元集中。

  鼓励中介机构、创投机构、上市领军企业、大专院校等优势力量,做专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把政府的物业资源更多地向孵化器倾斜,形成了杭州创业大街、海创基地、六和双创生态港等多个孵化器集群。

  二是孵化品牌高端前沿。

  紧盯产业发展趋势,特别关注高端前沿技术的研发,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优势企业开放平台优势、整合产业链资源,涌现了一批以贝壳社、米趣工厂、天和等为代表的专业孵化器。目前,该区拥有市级以上科技孵化器18个、众创空间26个,其中国家级孵化器6个、众创空间9个,孵化企业2167家,在孵企业1314家。

  三是孵化辐射有效溢出。

  发挥国家高新区的辐射带动和引领作用,已累计向区外输出科技型企业超过1200家。例如,支持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公司,将产业基地迁移到桐庐、富阳。

  四、把握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把“两个鞋论”作为精准服务的基本标准

  在高新区(滨江)有两个“鞋论”——

  一个是:政府服务好比鞋,企业好比小孩的脚,政府服务这只“”要不断适应企业这只“”,“”长大了就要给更适合的“”,政府就要提供精准服务;另一个是:人才是“”,企业是“”,政府是“”,要把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引导企业识才用才,政府把公共配套也就是“”修得更好,锦上添花。

  一是通过持续改革创新激发发展活力。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为全省乃至全国积累了经验,创新举措屡被推广。比如,商事制度改革每年一个升级版,“五证合一”“工位注册”“1+X”多证合一试点经验分别在全国、全省推广。

  2016年新登记注册企业6803家,平均每个工作日新增企业从2013年改革前的10家,增长到现在的30家。

  二是通过精准扶持铸就独特区域竞争力。关注企业痛点,针对不同类别的产业、不同发展阶段企业和不同功能产业平台,采取不同的支持政策和非对称路径,予以精准支持。

  持续修订完善推出两轮“1+X”产业扶持政策体系,形成了一整套涵盖从科技型小微企业到瞪羚企业、再到领军企业的政策体系。

  杭州创业大街

  五、把握建城市与做产业的关系   把“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情怀作为最大追求

  高新区(滨江)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追求,把“此心安处是吾乡”作为民生保障终极目标。

  一是把产城人深度融合作为城市建设的最基本原则。坚定坚持土地有序开发、城市留白和“不空不实”,走选商优商、集约高效的城市发展之路,力求“有限空间实现无限发展”。坚持“3+2”产业供地准入门槛,将城市工业项目容积率放宽到3.0。

  在刚刚公布的全省县域“亩均论英雄”绩效分析中,该区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151.8万元,亩均增加值775.6万元,均列全省第一,分别是全省平均水平的9倍、8倍。

  二是把优化城市环境作为着眼未来的最基础工作。全面推进全域城市化、全域景区化,以一流城市集聚一流资源、一流资源支撑一流城市,最大限度优化创新创业和人居生活环境,加快建成“美丽滨江”。

  坚决推进城中村改造,全区29个撤村建居社区已基本完成整村征迁21个。新建了江一、江二、江三、奥体等城市公园,全区新增绿化面积71.3万平方米,经改造的闻涛路被网民称为“最美跑道”。

  三是把民生事业作为发展的最根本落脚点。区财政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例达到90%。近年来,全面推进教育振兴计划,5所中小学、21所幼儿园建成投用,6所学校开工建设;优质学前教育覆盖率达到99%,今年中考省一级重高和优高上线率,再次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作者: